第3部分(第3/4 页)
。
照亮心灵的希望之火(3)
很多浮雕由于莱亚德的精心发掘而得以重见天日,有些还是稀世珍品。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展览在大英博物馆的珍稀文物,以基督教圣经为依据准确记载了3000多年前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就像新启示录突然光临世间一样,令人惊诧莫名,激动不已。对于这些稀世珍宝的发掘,莱亚德曾慨然感叹:“这些尼尼微碑刻将永远铭记着那些巨大而令人惊叹的功绩,其间饱含着人们的执著的事业心、勤奋钻研和活力热忱。”
孔德·德·布芬的一生也是“勤奋就是天才”这一道理的最好的例子.布芬在自然史方面取得了极为卓越的成就。而年轻时.他并没有么超人的天资,他智力平平,甚至反应迟钝,并且,他天性懒惰,一生下来就有一大笔财产,有人还以为他会沉溺于荣华富贵中,毫无作为。但布芬不想成为一个酒囊饭袋,也不想一生碌碌无为,他要从事科学研究。
时间就是金钱,布芬习惯于早上睡懒觉,他常常为此事而苦恼,于是决定改掉这一坏习惯。而习惯是一种力量,要改正,并非易事。他斗争了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效果,早上还是起不来。无奈之下,只得叫佣人约瑟夫帮忙。
他规定,只要约瑟夫能在早上6点钟之前把他叫起来,就给约瑟夫一克朗的奖励,但每天早上,约瑟夫叫他起床时,布芬或者以生病为借口,或者因打扰他的睡眠而假装生气。当他最后起来之后,又大声责怪约瑟夫让他睡懒觉.而没把他准时叫醒。
这下这位贴身男仆狠下心来要赚那一克朗了,他不再怜悯主人可怜巴巴的恳求,也不在乎他的威胁.他一次次地迫使布芬6点之前起床。有一次,布芬无论如何都不肯起床,任凭约瑟夫怎么弄,都赖在床上。约瑟夫想,不动真格的,恐怕不会奏效。他把一盆冰凉的水泼到布芬被窝里,这一招立马见效,布芬一骨碌爬起来。在约瑟夫的种种努力下,布芬终于克服了睡懒觉的习惯,他对约瑟夫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还常说他还欠约瑟夫三、四卷自然史呢。
从那以后,布芬在他的桌子旁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2点,然后再从晚上5点工作到9点,4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在他的传记中这么写道:“工作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则是他的兴趣所在;一直到他事业的巅峰时刻,他还常常说,自己多么希颦再为事业奉献几年。”
他是一位很有良知的作家,并且总是以最佳的方式把最珍贵的思想献给读者,他讨厌虚伪、做作、无病呻吟。对于自己著作中的每一个字,他都仔细推敲,每一段文字他都认真润色,直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他才满意。在写作《自然史的变迁》中,先后修改了11次,他才甚感满意。对于自己的每一部著作,他都深思熟虑,任何细节,从不马虎,从事著述50年来,一向如此。他还常说,天才其实就是,工作有条有理、一丝不苟。
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得益于像蜜蜂一样不停的劳作,永不停歇。正如迈登·勒克所言:“布芬的成功准确无误的表明,、天才就在于把全部的精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当布芬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时,已疲惫不堪。但他强迫自己再回到原稿上来,一字一字地推敲、润色,一直到满意为止。他把这种反复推敲的过程当成一种快乐,而不是厌烦。他的成功是这样换来的。”
照亮心灵的希望之火(4)
从事文学的人,还有许多也具有这种非凡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品质。瓦特·司各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一个律师事务所从事抄写工作,一干就是几年,这种工作十分枯燥乏味。但瓦特想,既然是我的工作,我就有责任尽心尽力把他干好。他白天埋头抄写,晚上忙于看书写作。他曾开玩笑说,作为一个文人所必需的扎实稳重而非浮躁的品质正是在他从事抄写这一工作中逐渐养成的。每抄一页纸能赚到3分钱,有时一天他能抄120页,能够赚到3元6毛钱。有时候,他用这点微薄的额外收入买一点零散的书籍,如果不是加班加点地干,他肯定买不起书。
到了晚年,瓦特仍然以自己有一门职业而自豪,与有些拙劣诗人的观点不同,他认为那种愤世嫉俗、无视日常生活责任的人与所谓天才毫不相关。相反,他认为一个人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做好一门实在的职业,有助于他在其他方面成就大业。这对于那些好高骛远的人来说,似乎尤为重要。
瓦特本人曾担任爱丁堡议会的议员,他每天准时到议会,签发各种文件,办好该办的事情,而他的文学创作时间主要在早餐前。洛克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