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武林高手还没出招,先把‘葵花宝典’拱手送人,令人笑倒!”
读孟子的夫子(2)
不过,我好像是上了这“葵花宝典”的当了。节目播出时,我联系实际的例子都被删了,成了断尾巴蜻蜓。至于王立群联系实际讲孟子对不对?讲得好不好?自有他人评说。其实,一个主讲人哪一集讲得好不好,甚至一位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得好不好?毕竟只能算是件小事。你的人生价值如何获得?你的形象在整个社会如何定位?你的人格魅力在棘手的难题面前如何彰显?才是大事。
照我看来,王立群读孟子,虽然没有台湾教授曾仕强读《易经》更别致新颖,更生动灵活,更挥洒自如;没有易中天读诸子更才气纵横,更气势磅礴,更飘逸潇洒;没有于丹读孔庄更华丽飞扬,更亲切感人,更娓娓动听。但王立群回眸过去,总结用孟子的浩然之气滋润人生,却算得上精彩:
“大丈夫”就是要有骨气!
“大丈夫”就要永不放弃!
“大丈夫”就要咬牙坚持!
“大丈夫”就要自强不息!
王立群人生道路上受的磨难,是一笔珍贵财富。
入另册的孩子(1)
年过花甲的王立群到百家讲坛振振有词讲“大丈夫”,其实他最早听到“大丈夫”三个字时,是个并非因自己原因栽了跟斗的小学生。
1958年王立群小学毕业,学习成绩全部五分。那时学习苏联老大哥经验,学生成绩不用传统百分制记分,而用五分制。从五分到二分,依次相当于现在高校的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1”的得分基本上不会出现。“5”分难得,得达到百分制九十分以上,才能“套改”为“5”。王立群门门功课“5”分。说明他是读书的好苗子。
学校决定保送王立群到当地最有名的中学读书。
但是……。
21世纪的年轻人绝对想象不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学生想要进好学校,并不由他自己考多少分决定,而由家庭成分决定。你家是不是“根红苗壮”?是不是“苦大仇深”?甚至可以开玩笑说:你家是不是从唐朝开始就拖个打狗棍讨饭?这,才是一个学生进入重点学校的最重要条件。
王立群没见过面的爷爷,比贫下中农多积攒了一些地。
几十年前几亩地,决定一个优秀小学生不能进好中学、
王立群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用旧报纸糊的,里面有张油印的录取通知书:开封市新新中学,是家民办中学。
“新新中学”名字挺新,校舍极旧,是小巷里两处民宅。
既然是民办,国家当然不支付一分钱经费。
百家讲坛许多主讲人除了自己的学术背景外,有的主讲上辈人就是相当有成就的读书人。易中天的父亲和叔父都是教授。易中天出名后,人们曾争论:武汉大学名嘴到底是老易教授还是小易教授?于丹的父亲是历史学科资深编辑;讲玄奘的钱文忠,父亲是大学英文系教授;王立群也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毕业于齐鲁大学英文系,母亲毕业于女子师范。两位望子成龙的读书人,做梦也想不到,他们颇有读书人资质的儿子,门门功课优秀的儿子,应该青出于蓝的儿子,居然要上民办中学!上这样的学校,实在前途难测。怎么办呢?
幸好,王立群有位有知识有文化还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追求的母亲,从事教书育人事业的母亲。
母亲告诉王立群:学校条件差,也能培养出好学生。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骨气?看自己努力不努力?
母亲教王立群背诵孟子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十三岁的王立群接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教育,记住了人生第一句格言:“做人要有骨气!”
王立群想不到的是,他这个城市孩子,一入学就变成了“农民工”。
民办中学经费困难,如何维持运转?靠学生打工。学生每周打三天工,挣来的钱维持学校开支。
如果搁到现在,这家民办中学,纯粹是在使用“童工”!而且是用“童工”做强体力劳动还不付一分钱报酬。劳动局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委员会应该来过问。但在法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时期,这样的事非但主管部门不管,家长也认为理所当然。
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一周三天,步行十几里,自备干粮,到工地打工。工地向学校支付微薄的报酬,对学生提供白开水。
这些初中生娃娃们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