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页)
困难。不过他精神涣散的原因,却是畏首畏尾,鼓不起劲儿,这表现在他的要求愈
来愈高,永远感不到满足。当然,这种不满足从他青年时代起就被看作是他天才的
禀性和特质;正因为如此,他的情感才能受到约束,并冷静下来,因为他知道,人
们是容易为轻易得来的收获和半点成就而心满意足的。难道他那种硬加压制的情感
现在已开始报复,想远远离开他,不愿再为他碑艺术增添翅膀,同时还要夺去他表
现形式上的一切快慰与欢乐么?他的创作并不坏,这至少是他长年累月的成果,他
的作品确实可以随时稳稳地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但即使整个国家崇仰他,他也并
不引以为乐。在他看来,他的作品似乎已缺乏热情洋溢的特色;热情洋溢是欢乐的
产物,它比任何内在的价值更为可贵,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优点,能使广大读者感受
到欢乐。他害怕在乡间过夏,害怕在小屋子内单独与为他备伙食的女佣和侍候他的
男仆在一起;也害怕看到他所熟悉的山峰和悬崖,它们又会把他团团围住,使他透
不过气来。因此他很需要换换环境,找某个临时性的憩息之所,消磨消磨时光,呼
吸远方的新鲜空气,汲取一般新的血液,使夏天过得稍稍满意些,丰富些。这样看
来,作一番旅行会叫他称心如意。但不必走得那么远,不必一直到有老虎的地方去。
在卧车里睡一夜, 在可爱的南方任何一个游乐场所痛痛快快地歇上三、 四个星期……
他这么想着的时候,电车叮叮铛铛的响声渐渐逼近翁格勒街。上车时,他决心
今晚专心研究一下地图和旅行指南。一上车,他就想回头看看刚才逗留时戴草帽的
那个游伴,这片刻的逗留毕竟是很有收获的。可是那个人已行踪不明,因为不论在
他以前站着的地方,还是下一个车站或车厢里,都找不到他的影子。
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出生在西里面亚省的L县城。他是一个高级法官的儿子。他
的祖先都是军官、法官、行政长官之流,这些人为君王和国家服务,过着严谨而相
当俭朴的生活。他们中间只有一个有比较热忱的心灵,具体的职业是传教士;至于
机敏而富于情感的素质,则是从先辈方面诗人的母亲……她是波希米亚一位乐队指挥
的女儿……家族中得来的。他的脸部有外国人的特征,这也得自他的母亲。刻板拘谨
与捉摸不定、热情奔放的个性相结合,便产生了一个艺术家,一个不凡的艺术家。
他是那篇描写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生活的笔调明朗、气势磅礴的史诗的作者,同时也
是一个勤勉的艺术家,以他孜孜不倦的精神精心创作了一部名为《马亚》的长篇小
说,这部小说形象鲜明,把人类各种各样的命运都归结到一个主题思想上;另外他
还创作过一部颇有感染力的小说《不幸的人》 ,它告诉整个年青的一代(他们是应当
感恩的) :即使一个人的知识到了顶,他仍旧可能保持道德上的坚定性。最后,也是
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题名为《心灵与艺术》的那篇激动人心的论著,层次井然,
修辞工整,富有说服力,因而一些严肃的评论家把它与席勒的《论质朴与伤感之诗》
并列。
阿申巴赫一心追求名誉,因而他虽不早熟,但由于笔调精辟犀利,很早就具备
成名的条件。几乎还是一个中学生时,他已出了名。十年以后,他已学会坐在写字
台面前用优美的、意味深长的辞句处理成批的信稿,使自己的英名保持不衰;信稿
内容非简短不可,因为人们对这位有成就、有威望的作家硬是提出许多要求。四十
岁时,尽管实际工作的重担与种种变迁使他劳瘁不堪,他还得每天处理一批世界各
地人们寄来的、颂扬他的邮件。
他的才能既不同凡响,又毫无怪僻之处,因而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同时又博
得爱挑眼儿的那些行家们的鼓励与同情。从少年时代起,各方面都希冀他干一番事
业而且是不平凡的事业,因而青年人那股懒懒散散、逍遥自在的劲儿,他可从来不
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