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页)
深圳:外来孩子读书难
本报记者 苟骅 游细平
当全深圳少年儿童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灿烂的笑容时,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外来人员的子女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不得不集资租一片空地来表演节目,甚至一件节日的新衣都成了这些孩子的奢侈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开始意识到,我们对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还太少。于是,在“六一”,在这个孩子们的节日里,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投向这样一个处于弱势的儿童群体从今天起,我们还将从不同视角,推出关注儿童成长的系列专题,敬请留意。
近年来,深圳外来人口迅速增长,成千上万的“小移民”跟随爸爸妈妈走进了繁华而陌生的大都市。在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群体里,少数人侥幸“挤 ”进了公办学校,而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孩子因为没有深圳户口,不得不走进非法开办的幼儿园、民办或“地下”小学开始新的求学历程
据深圳市教育部门统计,目前全市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已达110多所,接收外来学生近10万人,但仍然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外来工子女的求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非法和“地下”小学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福田区教育局教育科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该区仅非法开办的大小幼儿园就多达36所,在读幼儿约3000人。据介绍,这类幼儿园和民办小学大多设在外来人口密集地区,由于入读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宽裕,相对于公办幼儿园和学校,其收费不高,入学条件“宽松”,有时还可由双方协商,从而成为深圳外来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的主要途径。设施简陋师资弱孩子身心令人忧
教育部门在调查中发现,深圳大部分非法幼儿园和民办小学的开办者都是暂住人员,且多为非专业人士。管理人员要么是临时聘用的老人,要么是未经培训的无业青年。招聘的教师也大多来自外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初中都没有毕业,对孩子只能实行保姆式看管或进行一些不正规的读写和计算训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大部分非法开办的幼儿园和民办小学的教学场地多为家庭式套房,环境差、活动空间少、设备简陋陈旧,有的甚至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在这样的“学校”里,外来人员的子女们享受不到必要的学前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他们缺乏应有的游戏和户外活动。
与公办学校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饮食卫生当作学前工作的“命脉”以及保教并重的教养目标相比,这些生活在特区的外来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学校教学质量之差亟须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深思。
《南方都市报》2001,06,01,
看了这样的报道怎能不让人心酸!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呀,人们怎么能对身份歧视和等级制度的现象熟视无睹?这些事实怎能使我不怀疑这种发展方式,怎能使我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深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廉价的农民工基础上,甚至建立在对农民劳动价值的剥夺上。深圳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对外商的优惠,低税、免税。一个大量利用内地低廉劳工。如果没有大批自发流动的民工涌往深圳,如果在用工制度上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深圳的发展决没有这样快,深圳的产品也不会如此廉价,在国际市场上不会有多少竞争力。
身份待遇问题虽然已被不少学者和官员所认识,但从理论上清楚地检讨我们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似乎还没展开。深圳今天的确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漂亮的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但是,深圳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一个“特”字上,这种特不仅表现在特殊政策,特殊权力,还有特殊保护等等。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内没有一个人反思过“特区”这两个字的意思。特区不仅意味着有别于旧制度计划经济,也意味着与众不同和特权,意味着不公平竞争。这真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一种特殊权力和特殊保护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这种“特殊”公平吗?直到我们要加入WTO,对照国际准则,才发现了特殊的问题。应当说,深圳在破除旧体制上功不可没,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享受特殊待遇也不能让人心服。深圳市现在经常把进入现代化挂在嘴边上,但这样一种人口结构和身份待遇,即使你人均GDP达到了5000美元,又能怎么样呢?
另外使我怀疑的是1999年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000元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是仅仅限于本地户籍人口,还是包括了外来人口?如果把外来人口也算在内,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决没有那么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