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清仁宗实录》嘉庆九年三月壬寅)“怠政”二字是万历皇帝最主要的特点。
万历帝朱翊(yì)钧,10岁登极,58岁病死,做了48年皇帝。这48年可以分作三个时期:万历元年~十二年为初政时期,因为年龄小,不掌实权;十二年~二十八年为亲政时期;二十八年~四十八年为怠政时期。万历帝怠政,长达20余年,致使中枢瘫痪、党争不已、国库拮据、边务废弛,尤其是造成辽事大坏,使辽东努尔哈赤乘机崛起。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讲万历皇帝的怠政。
一、怠政前奏
万历皇帝的父亲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皇帝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5岁就早殇了;次子没满周岁又早殇;第三子,就是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第四子朱翊镠(qiú),就是后来的潞王,他和万历皇帝同母(以后还要提到)。翊钧6岁,被册封为皇太子。《明史?神宗本纪》说他小时候“性岐嶷”,就是说他少年聪慧。“岐嶷”二字,出自《诗经?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翊钧10岁时,他的父亲隆庆帝因纵情酒色死去,在位6年,年仅36岁。朱翊钧作为皇太子,上面又没有兄长,所以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万历皇帝这么小,朝政怎么办?当时实际掌管内外朝政的主要有三个人:他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大学士首辅张居正。三人配合,同心协力,万历初政,大有建树。下面我把这三个人分头介绍一下。
太后李氏 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原来是宫人,就是宫女,服侍当时还在做裕王的隆庆皇帝,后来生下隆庆皇帝的三子翊钧和四子翊镠。隆庆即位后,她被册封为贵妃。万历即位后,她被尊为慈圣皇太后。隆庆皇帝还有一位正宫陈皇后,万历时就叫陈太后。陈太后虽多病、无子,但因为她是正宫太后,依然地位尊崇。而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因为是宫女出身,地位就比较低。举一个例子,吃饭的时候,陈太后坐着,万历皇帝也坐着,他的生母李太后却要站着。但李太后很有心计,她说夜里梦见九莲菩萨,知道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于是在宫里供奉起九莲菩萨,还在城西阜外八里庄兴建永安万寿塔(现在叫慈寿寺塔,还矗立在西八里庄地方),以供奉九莲菩萨。从此,她的威望和地位大为提升,谁也不敢小看她了。
万历皇帝继位之后住在乾清宫,因为他年龄小,李太后也搬进乾清宫,以便于照料小皇帝的饮食起居。万历对他母亲很敬重,有一天不慎说走了嘴,说自己的长子常洛是宫女所生。李太后顿时脸色就变了,说你也是宫女所生。万历吓得赶紧跪下求饶。所以李太后在万历面前是很有尊严,也很有权威的。但李太后毕竟深处后宫,在处理内朝与外朝事务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
太监冯保 冯保知书达礼,善琴能书,聪明过人,很会处事。他在万历帝的爷爷嘉靖帝时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在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帝时任提督东厂太监。明朝太监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这实际上是“内府”,就是宫内的小政府。其中以司礼监的权力最大,其职责是代皇帝批阅奏章、传达皇帝谕旨。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俗称“内相”;秉笔太监一员,俗称“辅臣”。明朝宣德以后,找了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派大学士在内书堂教他们读书写字,所以后来很多大太监,特别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一般都有文化。冯保在万历作皇太子时,就照料他读书,称“大伴”。万历登极后,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朝夕在乾清宫照顾小皇帝的起居。冯保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先后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又与万历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因此势力很大。冯保还很会处理各种关系,与张居正关系密切。
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湖北江陵人,少年聪颖,是嘉靖朝进士。史书说他眉清目秀,胡须很长,长到腹部,人又很干练,隆庆帝临终委任他为顾命大臣。张居正和万历皇帝不仅是宰相和君主的关系,还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万历帝称张居正“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张居正也尽心尽力辅佐教导小皇帝。《明史?张居正传》记载说,张居正教导万历帝:“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lài)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这六条,把读书、行政、做人、品德、健康、生活都提到了。张居正还把历朝治乱的经验和教训编成图文并茂的《帝鉴图说》,编纂文字,请人配图,以之来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