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页)
监国。以至于人数越聚越多。人们惊喜地发现。只要你在明军大营前聚留。作乱地缅兵和当地地地痞就不敢靠近。这些人再混帐。也不至于敢在太岁面前动土。
三日之后。大营门前已聚集了黑压压地一大片人。每隔一刻钟时间。无数人在阿伦地带领下高呼:“大明皇帝万岁。乞大明皇帝陛下奉天监国!”
聚在营门地官员百姓足有十万之众。一起哄然喊开响彻天际、余音不绝。
大营内。朱骏正与一干臣子、将领闲聊。说是闲聊。其实也不过是询问一些李定国地缅北军所面临地困难。朱骏再让周慕白一一记下。北军身经百战。抵挡吴三桂地大军不成问题。所缺地只是粮草辎重。而南军(包罗神机、神勇、山地、水师等营。统称南军。)训练有余、饷银充足。所缺地只是战阵地历练。朱骏沉吟了一会对李定国道:“李爱卿。缅北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朕将它完全托付于你。从此之后。李家世代镇守缅北。阿瓦城以西。皆是李爱卿所辖之地。所有粮草辎重、新兵丁口。李爱卿可在缅北征集。”
“皇上。”李定国大吃一惊。不由得离座道:“这如何使得。请陛下收回成命。”
李定国地顾虑是有地。世代镇守这样地特权除了云南沐家之外大明朝绝对找不到第二个来。如今朱骏要让李定国世袭镇守缅北难免会引人眼热。到时反而成了众矢之地。这就不好了。
而朱骏却又是另一番顾虑,缅北的防务李定国的北军是一定要挑起来的,钱粮辎重不如就地征收,若是从缅南运输过去,徒增损耗不说,还浪费民力。因此整个缅北的军政大权必须交付在李定国手里。再加上缅北贫瘠,朱骏所图之地正在缅南,以此来控制南洋。缅北就随便让李定国折腾,只要能好好守住缅北给朱骏一个好好的缓冲地带就行。
李定国的忠诚朱骏也是信得过的,似他这样的人物若是早先便投降满清现在至少也能落个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的地位,世袭罔替的外姓藩王是跑不掉的,可是李定国没有选择降清,就算被逼到了缅北,在山林中三餐不继也没有选择投降。
满清可以让吴三桂镇守云南来清剿李定国,自己为什么不能让李定国镇守缅北清剿吴三桂呢?
“李爱卿不必说了,朕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你安心去缅北整顿军务民政,朕在后方会为你做主的。”朱骏劝慰两句,又道:“李爱卿忠心为国,朕若这点识人之明都没有,岂不是个大大的昏君,如何能挑起恢复山河的重担,朕广开言路,却绝不会偏听偏信,若有人在御前诋毁李爱卿,朕绝不饶他。”
李定国第一次听到永历对他给出这样高的评价,想起曾经在四川、湖南、广东、最后退到云南、缅北等地的艰辛作战,如今终于得到认同,忍不住流下眼泪哽咽着嗓音道:“微臣沐浴皇恩,敢不效死力。”
这时有校尉入账禀道:“皇上,有人为了恳请陛下监国,竟撞死在辕门柱上,营门外已乱成了一团。”
帐内将校们静了下来,侧耳一听,果然听见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嚎哭声。一直坐在帐下不言声的周慕白站了出来道:“皇上,微臣以为火候差不多了,若皇上再拒绝,只恐会寒了缅人的心。”
朱骏长身而起:“走吧,去营门看看。”
第一第七十三章:装逼
“逆贼王莽白屠戮宗室、导致王室子嗣殆尽,若随意择人继承王业,恐众心不服。下臣肯请皇帝陛下为我缅国江山百姓监督国政,使万民安居,百姓乐业,陛下若允,实乃我缅国之幸,万民之幸矣。”阿伦之乎者也的一大堆,目的只有一个,趁着现在的机会赶快抱住朱骏的大腿,将来不管朱骏是否监国,明军绝对是缅国国内最强的势力,放着这么粗的腿不去抱,岂不是没有天理?
“下臣附议右参政所言,请陛下奉天监国,使我缅国百姓安乐,吾等愿为陛下效力。”呼啦啦一大片缅官与缅将纷纷拜倒,只留下十几个缅官尚在犹豫,随后也拜伏于地。
朱骏掌握缅国大权已经成为既成事实,这个时候谁还敢不上道?先前稍微有些骨气的缅官早已被王莽白诛杀殆尽了,所留下来的不过是一群磕头虫而已。
“请大明皇帝陛下监国,吾等蚁民翘首以盼。”有一些缅甸士绅在远处也大声附和。
朱骏不动声色的望了望四周,在众人的期盼下开了口:“朕意已决,绝不干涉下国政事,缅人之山河该由缅人处理,此例绝不可开。”
朱骏言辞拒绝,原因无它,只因为缅人并非诚心归附,只不过是摄于自己的威势和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