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1/4 页)
。
亿万年冲刷形成,人迹从未踏足的天山地下河道,一天之内迎来了第二批探索者。
“比想象中还要小一些。”李葵丽打量着高有两米,堪堪容人通过的地下暗河洞穴,道:“没让黄胄下来是正确的。”
刘昊的注意力却放在河床底部的少许淤泥上,道:“有人比咱们早来一步,看脚印,有四人进入河床,却只有一双原路返回,回来的这个家伙多半是在沟口摆咱们一道的那个寄生人。”
“没错,还有三双脚印一直延伸到南边,没有返回的痕迹,他们就在前面。”施伟确认道。
“我打头阵吧。”刘昊提起九二式,戴上面具,不容施伟争辩,抢先钻进河道。
手电光的照耀下,河道穹顶那些不知名的矿物结晶闪烁着晶莹的光芒,那些光芒是如此的虚幻,如此的细碎,甚至会让人以为自己身处在广阔无垠的星空下而不是低矮憋闷的河床里。
一路摸索,一路踉跄,冲刷形成的鹅卵石遍布河床,连同那些淤泥一起,给刘昊一行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不时有人滑倒在地,好在都无大碍,原因是此行要面对的敌人非同一般,临下来前所有人除了穿戴防毒面具外,还特意在防弹衣外又套上了简易三防服,虽说没有专业的连体三防服那么严密,对一般的病毒、细菌、辐射物防护还是可以做到,防水防尘自然也属于功能范畴之内。
就这样前行了大概五百米,方位仪显示他们来到了柳树沟旁的一个大山丘下面,眼前的河道突然变得豁然开朗!
众人进入了一个天然石洞。
“这里又不是石灰岩地区,这么大的石洞是如何形成的?”李葵丽看着高有五米,面积超过二百平米,布满沙石的洞穴,问道。
刘昊将手电筒对准地面,观察着三川遗留下来的泥巴脚印,回答道:“可能是结冰膨胀造成的,早年地下河水量充沛,到这一段流速缓慢,在冬季多半就冻住了,结冰后不断膨胀渗透到岩石缝隙里,造成了岩石崩坏,早年东北冬天采石头常用冰冻这一招。”
“看!石壁上有字!”一个战士的叫嚷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
几柱手电光同时照射过去,一个古怪简略又很大气地字显现在众人面前,很明显,字是手工刻制的,昏暗的红色衬托出它的古老。
“甲骨文!”
第二百二十二章 … 出现了?
在世界文字学历史上,曾经代表过灿烂文明的文字,比如古埃及的圣书体,玛雅帝国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都已经连同创造文字的文明一起掩埋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语言学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这些代表上古文明的符号,以求从中寻觅古文明那飘散在时空里的辉煌。
只是这种工作却太难太难,战火、时间这两大因素造成了文明传承的缺失,使许多语言学家穷其一生也不过在这些古文明文字的殿堂外徘徊,不得其门而
与这些需要现代人费力破解却难有所得的文字不同,在古国华夏,即便是最古老的甲骨文,只要按图索骥,有点文化功底的人都可以解读出来。原因就在于这个代表着东亚最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数千年却从未真正被灭绝过。
因此,在场的人想要解读这个字的意思却并不困难。
“这个字应该是天,旁边这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刘昊在旁边问道。
“看起来象是帝王的帝字。”施伟端详着相比天字要复杂许多的图案,回答道。
“殷商时期就有帝字?”李葵丽在华夏考古学方面只能算是外行,有些怀疑地问道。
“不仅有帝这个字,连上帝这个词都有,代表上天的神,与上帝对应的就是下帝,代表人间的帝王。”施伟很肯定地说道。
“你确定?”李葵丽用手电光在两个字之间晃了几回,依旧有些不敢相信。谁能想到在天山南麓一个荒僻小山沟的一条干枯地下河床中会看到华夏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早已是定论,离这里可有几千公里!
施伟或许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重大发现而略感兴奋,尖声回答道:“商朝那帮皇帝常把这几个词挂在嘴边,写在龟甲上。铸造在青铜器中。有时间多看看中央电视台的第十套科教频道,对你了解华夏文明很有帮助。”
“第三个字呢?看起来象是宫殿地宫字。”一个武警战士忍不住追问道。
施伟并没有介意对方地插言,点头同意道:“没错,就是宫殿的宫字,这三个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