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山芋、胡萝卜,甚至山芋干、山芋梗、山芋叶、榆树叶等,而把计划粮里摊的那一点点精贵的白米用纱布包起来放在锅里一起煮,留给年迈的老人、残弱的病人和年幼的儿童。其他人只能吸点儿味儿。青壮年偶尔有吃上几口的机会,必是将去大田或河工上干那些只有整劳力才能干得了的重活。这其间,一家人还得推来让去,往往是进了老人和孩子的肚皮。给老人,是因为中国人历来就有敬老的美德;给孩子,是因为大家都在遵循一条古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们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困难定会过去,中华民族总有出头的一天。
农村的情况就更苦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计划供应物资。长年难见荤腥,甚至连素油都没有。许多地方的群众用蓖麻籽榨油炒菜,吃了滑肠子久泄不止;有的饿急了吞食“观音土”腹胀而亡。幸存的人虽是占大多数,可是浑身浮肿、精神萎靡是普遍现象。
高宗藩就是在国家这个极度困难时期调到郯城县食品公司工作的。这一天,他到各门市检查工作,发现那些地方都多多少少零零星星地放着一些剔净了肉的猪骨头、牛骨头。他心里就盘算:好肉都调拨走了,次一些的都卖了,连那些剔骨肉都供应给机关食堂了,这些骨头轮到我来派用场了吧!
当晚的公司支委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建议各门市把这些鲜骨头集中起来,逢集时在集市上支几口大锅,熬骨头汤给进城赶集的农民们喝。
支委们大多数同意他的意见,认为这是做了一件好事,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当然,这异议并非是恶意的反对,相反是向着高宗藩的,怕他上任伊始就弄个错误在身上。人家是这样说的:第一、肉骨头。是公家的,随便拿去烧汤给群众白喝不要钱,以前没有先例,是要担责任的;第二、这类救济性质的事,应由民政部门来做。食品公司出面做了,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出风头?是不是抵了别人的“相眼”?总之是耽心到头来会不会弄成“老公公驮儿媳妇,吃力不讨好”。
高宗藩耐心地说:剔净了肉的骨头,不在调拨和计划供应之内,要是有责任,由他来担。郯城县食品公司是国营企业,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为群众办点好事,功劳会记在共产党名下,作为党的干部、职工为党争光,为密切党群关系,不需要讨谁的好。
最后一锤定音,把这件事定下来了。大家把铁锅、大碗、水桶、煤炭的准备工作布置停当才散会,因为后天郯城就逢大集。
逢集的日子到了。说是大集,其实并不热闹。无论是什么庙会呀,还是逢大集呀,群众手里没钱,买的没有卖的多,集上就显得冷冷清清。快到十点半了,也就是当地人称东南晌了,集上的人还是稀稀朗朗的,直到正晌午才上有几百号人,看来这个集也就这样了。由于粮油是控制物资,街上连卖吃食的都没有。何况就是有,群众也没钱和粮票。所以远路赶集的人,都是怀里揣着两块山芋干煎饼或窝窝头来的。正在大家想找个地方讨口水吃点干粮时,几个路口同时有人喊起来:“骨头汤,不要钱,都来喝啊!”
起初大家认为是有人寻开心或者是神经病人瞎吆喝,后来看着热气腾腾的大铁锅里果然煮着骨头,还飘着厚厚一层油花,那扑鼻的香味像磁石一样把人都吸引住了,再也迈不动步子。
“你刚才说白喝不要钱?”有人前来打听。
“不要钱,谁愿喝谁喝。”
“真的?”
“真的!”有几个小伙子呼地一下子围了上来,但仍没人动手盛汤喝。这样的好事来得太突然了,他们不敢相信,就向一位老者投去征询的目光。
老人颤巍巍地分开众人走上前指着汤锅说:“按说早年间遇上荒年也有过大财主行善施粥的事,咱郯城颜家就搭过粥棚。可凭他那么大的家业也只是施粥,如今这位施骨头汤得是多大的来头啊,你不把这位大善人的大名报出来,谁敢乱喝?”
正巧此时高宗藩就在这口汤锅前,他忙迎上前去扶住老人说:“老人家,你尽管放心地喝,大家也来喝吧,这是共产党派俺给熬的骨头汤,毛主席知道大家这几年太苦啦!”
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各自拿碗盛汤泡干粮吃起来。那位老人边喝边流着泪说:“共产党打败了小日本,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咱们,现如今看俺遇上了灾荒,又派人来搭救俺,咱可不能忘了这份大恩大德啊!”
接着各处的汤锅都挤满了喝汤的群众,有几个喝过汤的青年大声喊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这一年每次逢集郯城县食品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