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在《中国证券报》上的公告显示,公司根据2002年10月18日召开的公司四届四次董事会关于“公司利用部分闲置资金购买国债事项”的决议及公司内部审批程序,进行国债投资。从2002年11月起公司累计汇款3亿元至闽发证券北京营业部,购入国债,截至2003年12月31日所购国债收盘价计算余额市价总值为亿元。公司截至2004年2月27日已卖出国债收回资金亿元,目前尚有部分国债未卖出,按收盘价计算余额市价总值为亿元。公告称该国债交易是公司通过证券营业部自主直接进行,没有与证券营业部签订任何契约合同,没有委托机构进行。
6月16日,还担任伊利独立董事的俞伯伟先生对搜狐财经表示:“我们三个独立董事对此事完全不知情。”
之后,搜狐财经查遍了伊利公司2002年的公告及上证所有关公司信息,确实没有发现该公司2004年3月9日所发布公告中所提及的“2002年10月18日召开的公司四届四次董事会的决议”。另查,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在此后的股东大会决议中也没有提及。
至于3亿元国债的卖出,俞伯伟透露的情况与公告也有很大出入,他说:“3亿元国债是在被媒体曝光和上交所质疑后,公司才发表了公告并卖掉了亿元,剩3800万元没有卖,根本不是剩下一个多亿没卖,而是后来又买了亿元的国债!”
当时伊利的另一位独立董事王斌也证实了俞伯伟介绍的情况。
在伊利集团于2004年8月3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已经免去了俞伯伟独立董事的职务。独立董事王斌也主动提出辞职,王斌在辞职书中对公司继续提出质疑。
附:2004年12月20日《广州日报》对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的采访报道:
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证监会调查越早越好
2004年12月20日 10:52:00来源:广州日报
采访中,郑俊怀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回忆其贫困的出身以及一生的家庭变故,其间几次拭泪。直到最后,郑俊怀才表示,其一生的信仰和经历将决定他无愧于伊利这个企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章 强大执行力原则(8)
在伊利风云迭起之时,郑俊怀还特别提到伊利这样一个大企业,稳定将有利于千家万户的利益。——采访后记
一向以作风强硬闻名业界的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落下泪来。
这是近两个月以来,伊利股份接连遭遇“罢免独董”、国债风波和华世商贸股东疑云以及证监会立案调查、股价在一个多月内跌去30%等一系列风波后,郑俊怀首次接受记者采访。
“今天不谈独董事件。”
记者:为什么要一定罢免独董俞伯伟?
郑俊怀:可以说的、该说的我们的公告已说了,我们和证监会有约不能擅自对外发布,因此我们今天不谈“独董事件”。事件中的其他人有不守规则随便向外发布消息的,但那是他们的事。
(背景:6月15日,伊利接到独董俞伯伟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国债买卖等事宜进行专项审计的函。6月17日,伊利监事会提出罢免俞伯伟,而以俞伯伟为首的3位独董则提出进行专题审计,6月22日,内蒙古证监局核查小组进入公司。)
记者:伊利第五大股东——华世商贸的股东为何一度由伊利高管的亲属担任?
郑俊怀:任何一个自然人都可以购买一家公司的股份,我自己也可以买伊利的股份。自己人买自己公司的股份是对自己公司的发展有信心的表现。
(背景:华世商贸成立于1999年12月,当时以伊利股份两名中层管理者名义注册,目的是解决管理层持股,2002年该公司由伊利5名高管家属以个人出资形式增资。2004年该公司被转让给自然人。)
记者:金信信托作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竟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名管理层。如果入主伊利不是为了做实业,那么金信信托很可能只是为了帮助伊利股份秘密完成管理层收购,是这样吗?
郑俊怀: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所有权与管理层分离,因此股东不一定要派经营者进入公司的,这很正常。
由证监会说了算,这也是给企业一个说清楚的机会呀,我希望这个调查来得越早越好,调查结果出得越早越好。
记者:你稳坐伊利集团一把手的位置已经22年,你的信念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