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但说到底,在任何国家及任何社会,总是富少贫多,中国情况亦是。白区,任富人去恃权压榨绝大多数,最终造成众叛亲离,民变蜂起;红区,让更大多数穷人体现自己能改变并操纵今后的命运,政府更获支持,人民更加团结。
故此白区与红区的分歧,是两种政治理想的分歧。分歧亦是对立;对立必须解决。抗日期间,以及抗日以后,*所采取的策略和取向是灵活而多面的。它一方面以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联合国军力量,打击入侵日军;但是它又坚持其自身在政治上的独立,自有中央,指挥红军。这是对内策略。另一方面,它利用日本与英、美间的矛盾联合英、美抵抗日本,但又时刻警惕英、美两国帝国主义阴谋,坚决反对牺牲中国任何利益。这是对外策略。红区与白区在那时有不同的走向,无疑要中国人从中作出选择。 。 想看书来
第4章,第4节:曙光前夕,悲痛一页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4节:曙光前夕,悲痛一页
第4章,第4节:
曙光前夕,悲痛一页
1944年是中日战争的第七年,在中国东北部那已平静多年的中日正面战场,日军突从关外大举挥兵南下。
那是因为他们奉命要在中国境内执行「一号作战」。亦即,要从中国东北调动大军,沿线南下,直至越南,务须一路上以军力重占和保持所经铁路交通线的畅通,并尽可能地彻底摧毁中美军在中国境内众多军用机场。其目的是,一方面欲藉此来继续支持日军在东南亚的军力弱势和物资,另方面是企图阻挠中美用空军封锁太平洋海域及轰炸日本。这是日本最高军事策略一项决定,欲挽其亚洲军事的颓势,全局地对抗美军的反攻。在此之前,中国、英国、美国已一齐发布了「开罗宣言」,三方商定,于胜利后日本过去在华所占利益全部归还中国。随即,美军在南太平洋发动了反攻,英军从印度发兵东南亚,并要中国自云南再遣兵进入缅甸配合作战。蒋介石基本上同意。
据说自1944年初起,日本在东北有异动。中国方面亦接情报,只是不太全面,并未当一回事。同时在那个阶段前,日军曾集兵扫荡山东的红军,国军对日军要南下毫无警惕,未加防范。又习惯了相安无事的国军此刻正忙碌于走私,反而把军车用作为官商勾结互相敛财的工具。
其时最接近东北的抗日第一战区是由蒋鼎文及汤恩伯担任正副司令官,指挥第15、19、28、31、14、4、36、39等共8个集团军,合计约40万人。又第五战区(即安徽及江苏司令官李宗仁)率第2集团军在右翼、及第八战区(亦即陕西南部司令官胡宗南)率第34集团军在左翼,尚还有空军(飞机156架)随时可支持。力量毫不单薄。然而,当日军于1944年4月17日正式发动「一号作战」或称「大陆打通作战」后,国军的几道防御战线稍战即溃,败如雪崩。在中国抗战历史上,这亦称「豫湘桂会战」。其实是,国军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区再次被日军所挫败。
1944年3月日军先修桥为南渡黄河作准备。4月中旬正式发兵。分三路向河南推进。其主要目的是抢占平汉铁路(即北平至汉口)南段,这是日军南下所需交通线第一截。因此,主要战场是在河南。这地域属国军防御第一战区。日军由其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以日军第12军(共5个师团、3个旅及飞机168架)为主力、另日军第1军和华北其它直属部队配合,共14&;#8226;8万余人,先强渡黄河,继占平汉铁路,向郑州、洛阳等地进攻。
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及副司令官汤恩伯共同指挥8个集团军(共17个军)约40万人展开应战,曾以第28集团军设阵黄河南岸抗击日军;又以第4集团军在河南汜水县山区广布防御;并有第31集团军集结在邻近,待机接应进行歼敌。这场战役史称「豫中会战」(日称:平汉作战),由1944年4月17日起至6月15日止,日军4月23日攻陷郑州,尽占平汉铁路地段;5月25日陷洛阳。自6月至中旬,国军曾反攻,但日军已入湖南。
与此同时,在豫西豫南的民众竟到处对败退国军进袭;抢军械,劫粮库,流民蜂起,空室清野。据称皆因国军平日对民肆虐。又司令官蒋鼎文及汤恩伯兵败潜逃时,前者要弃车骑驴,后者宁化装伙夫,才不致受殴辱。
史载,5月中旬,蒋介石已明白日军南下动向。蒋曾电告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敌军打通平汉线以后,必继续向粤汉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