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同样可以彼此不究前嫌携手合作,或化敌结为盟友,或依法参与竞赛。在要实现未来共和政体的幌子下,已是身处高层的那些人,其中不乏旧立宪派份子及旧官僚,包括临时参议院成员,最热衷反而是如何保官谋职,开始另一轮的选举游戏。
在同盟会内,最醉心通过国会选举从而实现共和制度者,首推宋教仁。他年青时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后,曾为进行革命不遗余力;武昌起义期间,他是上海支部主要干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曾任法制局局长。在袁世凯的临时内阁,他被委任为农林总长,是同盟会成员中参与北京政府的高层少数官员之一。他相信推行议会制。
其实,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至北京临时政府召开的新旧交替期,临时国会的成员,亦即,临时参议院成员,在成员背景组成上已发生了政治本质变化。南京时的各省代表,多由那些支持革命人士担任;北京时的各省代表,很大部份是立宪派与旧官僚。所以,在临时国会决策上,前者多数曾对同盟会有利;后者则明显地拥护袁世凯。 迁都北京,还是依照南京所订临时约法,国会成立众议两院,并且决定,在一定时间内覆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
就此,一场仿效西方议会内阁制的选举角逐,在从未实行*选举的中国,出现了各方纷纷组党的现象。
为了争夺政治权力,纷纷组党筹备竞选。基本上还是同样那些人,他们或曾是革命者,又或原属立宪派。
5月9日,由黎元洪领导的「共和党」成立,成员包括过去的统一党、民社、民国公会、国民共进会、国民协进会等组成。不久,由章炳麟、张謇(均曾入同盟会)领导的「统一党」又离开「共和党」,再度宣称是独立党。另外由梁启超、汤化龙(二人主张君主立宪)领导的「*党」亦告成立。其实最关键是,同盟会解散了。因为配合未来选举需要,宋教仁决定组织「国民党」。据说,他曾征得孙中山与黄兴同意,把同盟会解散,然后,扩大招收会员,把一切愿意投靠的立宪派及过往官僚全数收揽,在过去同盟会的基础上,组成另一个政党「国民党」,并且在纲领上降低革命理想追求,务求人多势众,宁愿削足就履。譬如,同盟会过去主张的男女平等就此取消。
9月25日国民党成立。孙中山担任理事长,黄兴与宋教仁均任干事。但是,孙不理事,由宋教仁主持。
其实,那时,孙与黄已经与袁世凯达成了默契,一、不把袁当敌对;二、不参选,搞实业,孙被委为筹建铁路全权总监,黄当副手;三、按孙建议,黄兴已经辞退南京留守之职,在此之前的六月间甚至把革命军遣散了。孙黄二人,8月期间,曾获袁之邀请前往北京聚会。据说孙袁面谈了十三次,孙曾表示,十年内之总统非袁莫属。
老奸巨滑的袁世凯,多方计胜了孙中山。先是,袁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后,叫孙解散南京的参议院,下令各省改选参议代表。因此,北京成立的临时参议院,更多拥袁成员,更少革命人士。此其一。继而,袁以兵多粮昂,下令各省裁兵。南京原有的革命军就此遣散。再者,袁曾下令要黎元洪解散湖北的一支革命军队伍。因起义元勋统领张振武不从,遂计骗他进京然后加以捕杀。此事孙中山认为是黎元洪迫成的;不责袁,反怨黎。就此把黎推到支持袁的一方,从此黎组党与原革命者抗衡。此其二。此外南京「临时约法」规定,新政府共和行使责任内阁制。即是,总理才有施政权力;总统若要颁令,俱必须由总理覆签,方能生效。5月,袁命北洋军部将冯国璋取代直隶都督王芝祥的职位,却未经总理唐绍仪覆签认许。事发之后惹起众议。唐因处身国会与袁两者夹缝,无法处理,托病辞职。同盟会三名内阁国务员(蔡元培、宋教仁、及王宠惠)同时辞职,以示对袁行动抗议。但袁毫不着意,继续独断独行。袁随即改以亲信陆征祥接任总理,并另用新人取代已辞职的国务员。不久,陆征祥遭弹核,袁又起用另一亲信赵秉钧去替任。几个月内三易总理。此其三。
只是,此际的孙中山,已经远游外国去了。因他扬言要筑二千公里铁路,中国政府无钱,孙去外国募款。
从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依照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参众两院议员选举法,各党进行选举活动。最后结果,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内共得三百九十二席获胜。其它如共和党、*党、统一党,合计只得二百二十三席。
作为代理事长的宋教仁,梦想着可出任内阁总理。于是往长江数省旅游演讲,鼓吹由政党主持责任内阁。
是年3月20日于上海,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