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和胡希能的妻子赵桂芹的娘家是同一个村,即赵家庄人。两个人的家族关系虽然不近,但一笔写不出俩字来,都是一个老祖宗。
她的娘家在全村是较富裕的家庭,父亲初中文化,在当时也算的上是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有一手好毛笔字,四邻八家的父老乡亲们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大事都找他商量,让他帮着出出点子、拿拿主意、写写画画、记个帐薄。特别是逢年过节他是全村最忙的人,请写对联、福字的人络绎不绝,从不嫌烦。每年都要搭进去十几块的笔墨钱,也从来不说亏、不叫冤。就是有人给钱他也不要,总是笑嘻嘻的说:“积德行善是修来的福,修桥补路是积来得德。”他德高望重,全村人几乎没有不夸得。
赵兰香的母亲虽不识字,但通情达理,对丈夫的善举从不挑三阻四找毛病。料理家务也是一把好手,家里经常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净利落,从小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她受益匪浅。初中毕业后,回村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在生产队里也是一位活跃分子,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赵兰香二十三岁那年经赵桂芹的积极介绍,与王天龙相识。在部队服现役的王天龙身穿崭新的草绿色军装,头上戴着有红五星的军帽,显的格外英俊、潇洒。二人一见钟情,定下了终身,从此二人的信件来往不断。第二年,她和王天龙在部队举办了婚礼,正式成了沙湾村一名合格的人民公社的好社员。
如今赵兰香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今年十八岁,在县城一中读书,是个高才生,和胡希能的千金小姐丽娜是同级同学。小儿子在本村上六年级。乐善好施,尊老敬夫的她几乎成了娘门儿们心中的偶像。
赵兰香看到住在胡同南头的李士明拄着拐杖走进来,就停下了手中的活,热情地打着招呼说:“李大爷,您老吃饭了吗?屋里坐吧!”
“吃了。你家还没有吃?”
“还没嘞。等天龙回来一块吃。”赵兰香说。
在火房做饭的石敏霞听到李士明说话的声音,走出来说:“他大爷,屋里坐吧!”说着陪着他向北屋中慢慢地走去。
李士明今年七十有余,解放前他的家庭主要靠给地主扛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地地道道的贫农家庭。解放后从当民兵开始,到“大跃进”的年代升任沙湾村的民兵连长,在史无前例的“*”时期,当选为村党支部的副书记、村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改革开放后思想跟不上形势,同老书记一起退下来。最近几年看不惯胡希能的胡作非为,憋了一肚子的气。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实在忍不下去了,才积极参与到支持王天龙的行列中。
对王天龙的当选,在他的预料之中。今晚他吃过晚饭高高兴兴地串门儿来,想和王天龙好么好地拉一拉、谈一谈。
他来到北屋里,坐在方桌左边的圈椅上。王大娘从抽屉里拿出一盒《迎宾》牌香烟和火柴递过去说:“他大爷,你自己点着抽吧!”说完又去倒水。
“他婶子,你就别忙呼了,我刚吃了饭,不渴。”他说着点着烟抽了一口问:“天龙一直没回来?”
“可不是,散会都多半响了,也不见个人影儿,不知往哪里去了?”。她说着把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说,“他大爷,水热,你慢慢喝”。说完坐在了右边的椅子上。
李士明夸赞说:“他婶子,天龙有出息,不仅是你家的光荣,就连咱这四邻八家的街坊邻居也跟着高兴、露脸。”
石敏霞听了心里热乎乎的,笑着说:“天龙有今天多亏了乡亲们,是你和乡亲们把他抬上去的,这一点我心里很清楚,啥时候也不能忘记乡亲们。”
李士明说:“你说的虽然是实话,但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这叫好人有好报。”然后话题一转叮嘱说,“咱村这么大,两千多号人,当主任后肯定事情少不了,家里的事少让他操点儿心才是。”
“那是,我刚才还给兰香说这个事嘞。您老德高望众,在村里干了半辈子,你过的桥比他走的路多,还真得多帮帮他,给他出些点子,别让孩子走差了道儿。这事就拜托你了,望你不要推辞。”
李士明深情地说:“他婶子,你说这话就远啦。天龙是我看着长大的,错不了事,你就放心吧!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要是孩子真有事,我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吗?那也对不住四邻哪!更对不住天龙他爹俺那老伙计,也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你只管放心好了。”
“大奶奶、大奶奶,俺天龙叔回来了吗?”来人的问话声打断了他俩的谈话。
赵兰香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胡占礼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