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页)
为参与辰
陆攸之屋中灯光已经熄下。他倚在榻上,手指缠绕在掌中物中,那细韧的丝线在指上勒出一道浅痕。他方在庭院中立了许久,此时亦觉得有些受凉,寒秋已当真来到。
他到洛城已满五年了。陆攸之忽而忆起自己在洛城的第一个秋冬。他从前以为中原故都,或是应比关外显得暖些,可真到了冬日,也还是需着绵袍。只是气候不似西京干冷,大约是因着洛水终年不冻结的缘故。
西京往北的平阳郡内,大河急降而成瀑布,到了冬日也是要封冻的,陆攸之少年时亦曾随众经过,苍山乱流凝于天地间,壮阔而震人心魄。相较于此,他想象之中,平原之上的河流在冬日里必是只剩萧索沉寂;然而一目之下,只见水流无声东去,沉默间却带着一往无前的从容。
那时,立在他身侧的青年将军还未全然脱却少年意气,犹笑着指点洛河对他说:“此时这景致无甚可看,源长,待到来年春日,我再教你看这山河蓬勃的景象。”
然而,这话如是说过,几年过去,却竟是一直都没有兑现。也许那时赵慎根本不曾在意,因为在他眼中,这本来便是来日方长,洛水千百年间都是那般流过,一次两次的错过,尽有的是机会补偿——陆攸之轻轻苦笑,他或曾有过的含糊逃避,而今看来,也是那般无力。
他们的际遇,便如东流的洛水,其实从最初开始,就已定下基调。
陆攸之阖上双眼,无论如何,只他一世,曾得相遇那人,即便多少缺憾与苦痛,亦都已是平生的慰藉。
默然中,他听得有人唤他道:“施主,目下可得方便?”
门外正是寺中僧值,陆攸之问道:“法师有何见教?”
那僧值笑道:“夜深来唤施主,是因寺中有位客人,住持想请施主过去。”
陆攸之微微一怔,片刻点头道:“敢不从命。”
僧值见他亦不多问,心中更觉玄妙,暗暗道:“只不知这都是在打什么哑谜。”
他在前默默引路,待到了客堂外,只见房门闭着,屋内灯光倒是映出屋中人的影子。僧值忆起方丈的嘱咐,向陆攸之微一示意,便退了开去。
陆攸之亦觉疑惑,轻轻向前挪动一步,侧耳细听,却听内中一人低声道:“法师,这人世中事,为何竟可如此为难折磨?”
陆攸之悚然大惊,微微向后一顿,几乎站立不稳。他方才恍惚中,其实是疑心这来客与西燕军中裴禹有涉,故而在门前逡巡迟疑了一刻,却不想听这一语。那明彻话音在静谧夜晚如琵琶铮响,陆攸之恍然已觉看见了那一双浓眉下的漆黑双眸。
他不曾料到,与他咫尺相隔的,竟是赵慎。
陆攸之微微眩晕。此时,他不知能否言、不知何所思,在脑中心中阵阵狂乱波澜席卷中唯一所能的,便是紧紧咬牙,立在此间一动不动。他听得住持缓缓道:“不知将军为难什么?”
听赵慎道:“我所愿的,不过是不堕祖辈父辈声名气节,若不能保城池安危,一死以报,亦无所憾;可而今敌军以旁人生死以挟……”一阵默然后,忽听他怆然笑道,“可笑我竟是一死都不能么……”话音愈低,竟似说不下去。
这一句间,陆攸之已听得明白。从得知城内已到短兵巷战的境地,他便明白,其实洛城的结局已然无可翻转。他尚存幻想的,不过是城内诸人能得一个可接受的的结局。只是他恍知这奢望的不可得,一如他忽而想起,城外对立的那人,乃是他的先生裴禹。
陆攸之不由轻轻一哂。抑或在裴禹眼中,从就无旁人的尊严傲骨;抑或他本也明白这坚持中的血汗,只不过觉得既然成王败寇、弱肉强食,要响亮立世便必得踏得起刀刃血海,便也无需再矫饰爱惜怜悯。
或许裴禹是见过他不曾见的激荡惨烈,因此才全然无视那刺心利刃上淌下的鲜血是如何炽热粘稠;然而,这一滴滴的热血落在他的眼前心头,却已蚀刻出穿凿般的刻痕。
陆攸之眼前仿佛是赵慎微蹙的双眉,他只想去展平那褶皱的眉心。他缓缓抬手,触向客堂的木门。
屋内静默半晌,只听住持道:“将军坚守城池数月,已是尽力。”又道,“将军若真觉这是不可耐的羞辱,既然一去便诸事皆不再知,狠心一死,便也无妨。”
赵慎道:“法师竟是觉旁人的性命不必介怀么?”
住持淡淡道:“将军既然这样问,可见其实在一身荣辱与部将的生死间,已是择出了孰轻孰重的。”又道,“我记得曾于将军谈论过慈悲。”
赵慎道:“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