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密的树叶里夹杂着一爪爪的青果,如同青涩的葡萄幼果,随着微风隐约闪现。
“这是什么树?”
胡汉良抬头看了一眼:“回巡座,楝子树。”
“知道为什么要在官学前种这棵树吗?”齐北不给他回答的机会,或许知他根本不懂,“武死战,文死谏。这个楝树的楝字,和谏字非常相近。楝籽可以入药,味道很苦。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派你来西安有三个年头了吧,怎么没有一点长进,一介武夫。”
胡汉良非常惶恐:“属下该死。”
“不至于这么严重。”齐北鼻子里冷哼一声,“不要瞧不起读书人,因为我,就是一个读书人。”
武伯英没有叫洋车,从竹笆市一直向北,穿过鼓楼出了北院门,转而向东经过旧巡抚衙门,到西华门才拐上北大街,急急朝后宰门的家中走去。
后宰门有门之名却无门之实,不过是北大街上的一个十字路口。
明朝重修长安城墙,取西方安定之意改城名为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构建,四面仅各开一门,不像唐时长安十门之通达。东面长乐门,南面永宁门,西面安定门,北面安远门,虽失却了唐都长安的恢宏大气,却有了重镇西安的固若金汤。
清军入关后,满汉分离,派驻西安的旗人在城内又筑满城,形成一个城中城。满城东、北两面依托西安城墙,南面、西面筑了两道新墙,南墙立在东大街上,西墙立在北大街上,圈住了西安城东北部,钟楼变成了满城西南角的敌楼。
《潜伏·1936》 第一章(8)
满城内无一汉人居住,而满城外亦无一旗人,在满城南面、西面各开二门,东大街由东向西分别是东厅门和端履门,北大街由南向北分别是西华门和后宰门,用于往来交通,其中东厅门供满族官员去官厅署理政务时使用。民国初拆除满城城墙,城内大街又恢复了“井”字形布局,留下了四个带“门”字的地名,各形成了一个大马路十字。
武家的宅子在后宰门十字东北角上,面南背北,前清时是旗人的房子,包在满城里面。门前的街道没有名字,就叫了后宰门街。武伯英走近自家大门口,躲在电线杆子后点了一支烟卷,看似避风,实则眼睛四处扫视,发现没什么异常,才从容进了门楼,随手把吸了一口的烟卷扔进了门后的青石莲花承露。
武宅是三间三进的庭院。第一进是门楼,进门后就是前院,邻居都起门面房开了店铺生意,武家却还保留着旗人老宅的布局,当年父亲的恒泰当铺开在湘子庙租房经营。
第二进是前房,中间留了条通道,两边各有一间隔房,里面放着恒泰当铺失当的杂物,值钱的都被父亲变卖了应付三年前那场变故,剩下的就是一些衣物器具。
过了前房夹道就是中院,两侧各有三间厢房,是半边盖的厦房,和前房、正房围合成一个小四合院,武伯英和沈兰住东厢房。
三间正房就是堂屋,由奶奶和雇来伺候她的乡下小丫头居住,正房后门外有个小后院,后邻的檐墙就是后围墙。
武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卧在堂屋门口的躺椅上,晒着树阴里撒下的斑点阳光。人老了没火气,反倒穿着棉衣隔暑。耳朵不好使了眼睛却还清亮,三进房的四个门对成一条直线,武伯英一进门她就看见了,大声嚷了一嗓子:“我家英儿回来咧!”
武伯英一直朝里走,没有搭腔。老婆沈兰从堂屋迎了出来,幽幽地看了丈夫一眼。小丫头也跟了出来,伸手接过武伯英手上的西服。武老太太眼睛一直盯在孙子身上,嘴里唠叨:“英儿,把衣服穿上,刚进伏天,还要捂捂。”
武伯英没有理会她,看了老婆一眼。沈兰眼神向堂屋一挑,意思来人就在堂屋。武伯英前脚踏进堂屋,来人从圈椅上站起身来,一身薄布长衫,嘴唇前突,更使两撇大胡子翘了起来,分外显眼。
武伯英看见来人,后脚犹豫片刻,站在门口停住脚步,盯着他上下打量。
来人也仔细打量着武伯英,神情有些吃惊,不禁感叹道:“太像了!”
武伯英皮笑肉不笑,冷冷伸出手去:“我是武伯英。”
“太像了!”与此同时,在视察员的办公室里,齐北也向胡汉良感叹了一声,“我都怀疑,当年威震上海的共产党四把枪,还有一把活在世上。”
胡汉良笑笑:“双生兄弟,肯定像。”
“不光相貌,连眼神、姿态,几乎都是一样的。”
胡汉良问:“巡座见过武仲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