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摇㈤睦频任铮�咂鹇防匆�馍辽粒��鄱崮俊�
在一些地方,阿昌族新婚妇女还要系一条用手工织成的花带子,上面绣有狗牙、谷穗、蚯蚓、鸡爪、骨、瓜籽、刀等与阿昌族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花纹。而这些图案都有各自的含义:狗牙能消灾避邪;谷穗表示五谷丰登;瓜籽象征子孙兴旺;刀代表着开辟新生活……这个花带子做工精细,是新婚妇女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新婚时才被系在腰间。婚礼结束后,新娘就把它珍藏起来。
阿昌族人还喜欢用花作为服装的装饰,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黄、白色,因为阿昌族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黄花代表着爱情,白花象征着纯洁。
四、阿昌族三月箫
三月箫在阿昌语中叫“拍勒咸罕”,意思是春天的箫。它的样子很像汉族的直箫,是阿昌族的吹奏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梁河等地。因为一般是在春天吹奏,到农忙时节就不再吹了,所以叫“三月箫”。
三月箫用竹子制成,长约20厘米,两端都有吹口,上端1/4处留一竹节,竹节外开一椭圆形发音孔,发音孔正中刚好是竹节横隔处,横隔向外处削有一个小口子,气流从这里通过。
三月箫的指孔共有7个,正面6个,背面1个。一般都是用蜂蜡做成片状,然后在竹节的隔膜发音孔上留一点空隙通共鸣筒。发音孔上的蜂腊不但能调整气流,还能控制气流的大小和音色变化。
三月箫的音域为一个半八度,常用音区是一个八度,在演奏时下唇盖住吹口大部,仅留一小空隙进入气流,按孔的左右手因个人的习惯而异,可在上也可在下。三月箫既可在行进中吹奏,也可以站着、坐着吹奏,音色清亮、曲调流畅、节奏自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的感情。
到了每年的二三月份,阿昌族小伙子就开始寻找对象。白天,阿昌族小伙子在后脖子的衣领插一把三月萧,走到哪里遇到心仪的姑娘,就会立刻抽出来吹起响亮动听的乐曲,意思是让姑娘停住脚步,咱们两个说几句话。姑娘听到三月箫声后,一般会立刻停下来互相打招呼。如果谈话很投机,小伙子就要送姑娘回去,在路上边走边吹三月箫边唱山歌,他们的爱情也就这样开始了。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4)
到了农忙季节,小伙子就停止吹奏三月箫。农忙结束进入农闲季节,阿昌族小伙子为了赚取家庭生活开支,以及日后自己定亲和结婚的费用,需要打制各种刀具出售。打刀打到得意处时,小伙子就会放下工具,拿起三月箫吹上一气;有时候心慌意乱烦恼起来,为了排解愁闷,也会拿起三月箫吹上一段后再接着打刀。
五、阿昌族“户撒刀”
阿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著名的“刀的民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精湛制刀技艺,他们在古时就很善于打刀。据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在这里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屯垦,阿昌人就从他们那里学习和掌握了锻制刀、剑的技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经代代相传,刀越打越精,并具有民族特色。
阿昌族的户撒刀因产自阿昌族主要聚居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地区而得名。关于户撒刀的来历和得名,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阿多,弟弟叫兴过,他们以打猎为生。一天,兄弟二人和寨子里的人一起上山打猎,发现了一匹金鹿,金鹿见人惊慌不已,扭头就跑。人们跟在后面追赶,结果金鹿钻进了一个很深的山林。哥哥怕山林里有老虎,不敢继续追赶,弟弟则带着大伙继续追。他们在山林里追了三天三夜,追到河边金鹿不见了,大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片辽阔的坝子,于是大家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听说附近有个地方住着一些出名的铁匠,他们的刀削铁如泥。于是,他带上平时打的鹿茸和兽皮准备到那里去换一把宝刀。他走了5天才到达,刚走到街上就被一个美丽的姑娘吸引住了。姑娘看了兴过一眼,害羞地向他微笑一下就走了。兴过赶快去找那姑娘,最后在一家铁匠铺门前找到了她。姑娘笑着要过他的刀,仔细看了看,很快就一脸失望地转身进了铁匠店。后来,兴过向周围的人打听,得知姑娘是铁匠的女儿,名叫软诺。到了晚上,他在铁匠家外吹起了葫芦笙,优美的声音引起了老铁匠的注意,他出来把兴过请进自己的家。这一夜,兴过和软诺对了一夜歌,他表达了自己对姑娘的爱,唱出了自己所有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