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遁世是什么意思 > 第12部分

第12部分(第3/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漫威之重力魔我是达科米利西奇NBA最强主教异维文字游戏练武太难,我选择爆别人功力斗罗之擎天射日诸天英雄都是我编的美利坚:从每日情报开始这个巫师只想带学生网游之仙途觉醒:自带顶级功法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三国从海岛屯田开始斗罗:在史莱克稳健变强我一心科研,你却想骗我谈恋爱?晚明风华当NPC来做游戏战云之心:网游勇者归来网游之开局天赋掠夺,技能全靠抢创造巅峰之最强玩家篮球小子的成神之路

星剑。七星剑一般是两把合一,可合起来使用,称為合剑;也可两手各握一把,称双剑。七星剑是斩杀恶灵的有力辟邪法器。至於桃木辟邪剑(桃剑),剑身画有符咒,多用来驱魔护法,威力强大。民间盛传的茅山道士,所使用的大多就是这种桃木剑。

江元峰的第一件法器,也是一柄桃木辟邪剑。虽然他不属正一符箓派,但现在他作为一个修道者,主要的攻击手段除了拳脚,就只有符咒一术勉强算是入门了。所以他才要炼制一把对符法施展辅助效果显著的法剑。正好青叶丘后山果林外,有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桃树。于是江元峰便就地取材,背着看管桃林的工人果农,偷偷去截下一根手臂粗的桃枝来。

炼器的最主要步骤,便是在法器中设置阵法,然后于法器中留下自己的精神印记,以达到驱使其攻击防御等目的。当然也有纯以符咒或是真元炼器的方法,但大多是用于低级的法器,仅有少数例外。

其次就是以真火萃炼材料的杂质,真元温养其灵性,提高法器威力和与灵气的兼容性。上清派既然号称三教阵法第一,那么自然也是极善炼器,甚至与玉清一脉也不相上下。

江元峰的这柄桃木剑,当然不能以火炼的方式,想要达到精炼材料而不伤材料本体灵性的火炼还形地步,至少须化气后期修为,以他现在还早的很呢!以他目前的能力,也就是能将就原材料本身的形状刻下法阵,炼成低阶的法器。

所以,江元峰采取了最简单的方法,用朱砂和以自身鲜血,在削好的木剑身上浸染刻下辟邪符咒。法剑制成后,还要以与制符类似的方法为之通灵,也就是在其中印下灵识,使其能够随主人心意驱使。而因为久经使用后,法剑上面的朱砂符文会慢慢退色,直到失去灵性,故此还要定期对它施法修复。

制成第一件法器的江元峰,对其性能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最后发现,这柄桃木辟邪剑无论是材料还是制法都算是上上之选了。它可使各种初级灵符的威力效果提升一倍之多,这在法剑当中也属上品之流,等级达到了人阶中品法器阶段。这使得江元峰原本拿不出手的几种攻击符咒,现在威力上足以达到了与一般火药武器媲美的程度。

这一成果使得江元峰开始迷上了炼器。也可能是他在这方面十分有天赋,而上清派也以炼器之术著称,让江元峰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的几天,江元峰开始四处寻找可以用来制器的材料,并且又成功炼制出了三件不错的法器。

第一件的选材就是在上津赵老那里得到的一根四棱七节古铜鞭。那鞭身虽然已锈迹斑驳,但大体还保存完好。因这根古铜鞭本身流传千年便有了些许灵气,江元峰便设计以三十二枚离火符为基,摆了一座简单的四方离火阵,再以丹田内紫气为引,招来方圆十里之内的离火之气,用来精炼材料,除去原本的锈迹。

精炼完成之后,他又准备在其中布下最基础的五行符法之一的锐金咒,使其坚硬锋利;接着又辅以土系阵法地裂阵,让这把古铜鞭能够敲山碎石;然后在上面赋予了金刚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鞭身不会被在它等阶以上法器之外的攻击所损毁;最后则是设下了每件法器都必备的通灵印记,用以寄托灵识御使法器。

他掌握的阵法不多,也就没有更多的选择。前几种都是比较常见的阵法符咒,布置并不太深奥,江元峰在离火阵中加以少量白银黄金炼成金属线,用镏金也就是火镀金的方法为鞭身通体设下阵法符咒。这虽是炼器之中最下等的方法,只能够制成法宝中最低级的法器,但经江元峰别出心裁的方式,品质比用刻的足足提升了一大截。此件法器完成之后,大致属于人阶上品法器,在一般人眼中也算是仙家法器了。江元峰把它命名为开山鞭!

那套由明将军墓中带出的甲胄与长剑也被江元峰初步制成了法器。之所以是说初步,是因为这两件东西触手冰冷之极,应该是掺以了寒铁打制而成,又在墓室中吸收了多年的地脉阴气,质地已经非同凡铁,晋升为神兵利器之列。江元峰现在还没有把握不损伤其内蕴含的寒气,而以真火精炼,就只在上面刻印下符咒阵法,初步制成法器。所以这两件法器的威力仅比最低等的人阶下品之流略强,将来还会有很大的晋升空间,或许能够提升到地阶也不一定。

说起来,其他更好的炼器办法江元峰不是不懂,但那些办法能够实施的最基本条件,便是自身修炼出真火,而且对修为的要求也都太高。就拿以灵识刻印阵法来说,最低要求也需化气中期才行,否则以江元峰现在的修为,完成一个小小的锐金阵灵识就要消耗光了,更何况其他更复杂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哥哥,再爱我好吗.游医i民国篇重生之第一娘子有情人终成眷属重生九零之独宠虎妻我当记者那些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