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赤壁古战场遗址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等三座山体连绵组成。长江对岸的乌林,也应该是赤壁古战场遗址的一部分。可惜的是,乌林归属洪湖市管辖,两岸之间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性的意见。站在赤壁山上,自翼江亭眺望乌林,江风入怀,景物壮美,便想起那些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来。唐朝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襄阳之岘山,慨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而我身在赤壁山,追古思今,感慨万千,用这首诗来抒发情怀,却是再也贴切不过。
众说纷纭的历史真相
正在感慨之间,手机铃声响起,是《北京青年报》一位记者打来的采访电话。她告诉我说,吴宇森先生执导的电影《赤壁》正在上映,问我是否看过?我回答说,我还没有看过,但我看过根据电影剧本改写的同名小说。然后,她继续问我如何评价这部小说?
我叹了一口气。怎么说呢?我觉得这部小说把历史改写得非常怪异,例如:①襄阳名士黄承彦劝说女婿诸葛亮北上投靠曹操;②三顾茅庐成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互相玩弄心计的游戏;③借东风变成了诸葛亮事先知道天气变化规律,然后精心设计了一场装神弄鬼的骗局;④最不可思议的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赤壁之战,居然被改造成了孙权爱慕大乔、大乔爱慕曹操的三角之恋。起初,我简直被作者弄糊涂了,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想通过黄承彦、张昭、大乔的嘴巴,一方面为曹操屠杀黎民、戕害忠良等罪恶行为做辩护,另一方面则极力赞美曹操的雄才伟略。尤其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大乔竟然那样地深爱着曹操,当她听到曹操失败的消息,甚至痛苦得结束了自己如花似玉的生命。
记者告诉我说,吴宇森先生曾经说过,他将会通过电影《赤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电影《赤壁》的编剧和同名小说的作者某某某,据说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古文字学、训诂学和出土文献学的专家。她继续追问我:如今,吴宇森先生说过的话犹在耳边,情况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呢?
一时之间,我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苦笑起来。当代学者研究三国,大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多少年来,人们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熟悉那一段兵火连天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学者也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②读完《三国演义》之后,很多人又会觉得它文字玄妙而难以理解,而后便求证于《三国志》;③读完《三国志》之后,学者们自以为发现了历史的真相,便又回过头来指责《三国演义》虚构不实,并且试图通过发表评论和改写故事情节来形成对《三国演义》的颠覆。由此看来,吴宇森先生和他的编剧也不例外。
记者说,既然《三国演义》虚构不实,当然应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讲,这种颠覆也意味着创新。她问道:难道这种颠覆和创新有什么不对吗?
我反问她:“什么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呢?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在用《三国志》指责《三国演义》,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历史的真相,但他们彼此之间却依然在争论不休,难道历史有很多品种的真相吗?”
记者顿时语塞,半晌才缓过气来,问道:为什么造成这种状况呢?
我以为,《三国演义》虽然存在着虚构,却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文学性虚构,而并非子虚乌有的胡编乱造。我和许多学者交谈过,我发现他们并不理解《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也不理解《三国演义》与历史的关系,却很热中于发表自己的评论,形成了一种很荒唐的学术现象。而他们所求证的《三国志》,虽说是正史,却存在着文字上的毛病,其语言过分简约,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次序也多有颠倒,甚至常常因为言语闪烁而致人于疑误。例如,他写《鲁肃传》,把劝说孙权出兵抗击曹操的功劳完全归于鲁肃,既没有提到诸葛亮,也没有提到周瑜;写《诸葛亮传》,又把功劳完全归于诸葛亮。学者们的历史观各有差异,引用的历史资料也各有差异,因此也就造成他们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争议。
记者想了想,感叹说:时间已经过去了1800年,也许我们永远看不到历史的真相,那么,就让真相在众说纷纭中变成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秘密吧!
我反问她:“那么,学者的责任又是什么呢?真相既然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秘密,学者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寻找它、接近它、看清它,让它的光辉透过学者的解说,照亮人类的心灵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