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代日本人的成长——他们更加富有独立性,他们抛弃掉大公司,转而创造自己的小公司。“未来的日本将越来越多元化”,青木说,不存在什么单一的力量将再次主导日本,日本社会将包容越来越多的力量,Cool产业是日本新的增长点,却绝不是惟一。
日本的结构性调整正与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变迁重合,正在从制造业的经济时代转入一个服务业经济时代。但如果我们误以为日本仍处于烂泥潭中,则可能错失一次学习良机——一个国家如何再次艰难地重塑自己。
像很多同代人一样,196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的青木昌彦深受那场三四十年前伟大争吵的影响,自由市场与国家主义的争论分裂了政治世界与经济学思想。如今,技术革命与全球化正试图融合一切,但一个同样艰难的挑战是,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新趋势。青木对于未来20年的世界的设想是:地域与国家界限已不再重要,所有地区几乎都要面对同样的竞争,国家最重要的作用即是如何提供良性的竞争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确相似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它的生气勃勃与高速增长的确令人赞叹,但这绝非意味着中国仍有足够的时间来重走日本的道路。面对一个日益加速的世界,我们既要面对工业社会发展的挑战,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与今天的日本面临着同样的变迁——如何在新型的服务经济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即将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将同样艰巨和富有震荡性。请放弃对日本的传统眼光,看看这个社会如何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力,这对于我们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了解那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在2004年8月份的亚洲杯决赛结束时,船桥洋一,《朝日新闻》声誉卓著的外交专栏作家对中国球迷在电视画面上的表现深感震惊,他相信中国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说明中国公众对于日本是多么的不了解,而在日本国内,他同样发现日本公众对于中国的屈辱历史也毫不关心,他们一点也不想了解中国人愤怒的原因。船桥洋一相信,重新公正地看待对方的历史是中日双方和解的第一步,仅仅将历史视作政治的仆从,将不可避免地招致历史的报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与日本:并非零和竞争(7)
梅棹忠夫的《所谓日本》是我读到的关于日本文明的最好的入门读物。它有力地消除了我们对于日本碎片武断式的理解:日本人是模仿的动物,日本不过移植了西方文明……我们必须首先承认,日本不仅仅意味着凶残的战争制造者,索尼与松下电器,或是儒家文明与西方技术的混合体,他们像我们一样拥有自身的传统与独特性。
“来自黑洞的使者。”1983年,在日本国力民族学博物馆任职的梅棹忠夫这样被介绍给法国的听众。因为日本像黑洞一样吸纳着各种信息,自身却不发出任何光线,不对自己作出任何解释。也因此,外界对这个国家充满猜测。
63岁的梅棹发现,外来者常常通过两种模式来理解日本,一种是日本的模仿文明,一个世纪以来日本通过不断模仿西方而建立起一个酷似西方的文明,而在此前它模仿的则是中国;另一种是转向说,日本人具有极强的自我修正能力,在19世纪西方冲击到来后,他们改变了原有的道路。
1957年因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论》而获得成功的梅棹相信,这两种理解方式都是典型的线性思维,认为只有遵循了西方式道路才可能成功。他所提出的“平行进化论”则说明,日本与中国、朝鲜等远东文明并不相似,它的发展轨迹也不可能在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时就突然转向,事实上,日本在自身社会的发展与西欧文明的兴起遥遥呼应,日本从一开始就具有欧洲文明的要素。
在17~19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分裂成近百个藩,这与欧洲近代的城邦制很相似,同时由于这些藩都在德川家康为首的幕府统治下,这一统治又类似法国波旁王朝的君主制。17世纪开始兴起的町人则像是欧洲同时代的商人一样富有进取精神,他们拓展商业活动,并带动了消费,日本的陶瓷业在16世纪便得到了飞跃发展,17、18世纪则是酿造业发展期,在17世纪末,作为出版业中心的京都已有了70~80家书店,每年出版170种新书,好似日本的文艺复兴……尽管17~19世纪的日本常常被视作一个“锁国”的年代,但这种锁国却恰好终止了中国对于日本的影响,日本自身的文明开始逐渐发育,其特殊历史遗产给它带来的发展恰好与欧洲文明相似。于是,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在1853年入侵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