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页)
第74节:开创与守成之间(4)
建文新政是一部〃未完成交响曲〃。由于戎马倥偬,时间短促,以及新政缺乏全面的、更有力的措施,这些天真的政治家没有赢得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支持。一个靠左班文人支持的〃仁柔〃皇帝,在强大的亲王军人集团面前很快就被打垮了。
这一结论完全可以用靖难之役前后的历史事实来证明。建文新政已如上所言。〃复旧〃的口号也明白地写在朱棣给朝廷的上书和他起兵的檄文中。地位受到威胁的军人们聚集在〃恢复旧制〃和〃诛左班文臣〃 的旗帜下,公开叛附燕王或徘徊观望,成为朱棣所依靠的中坚力量。《罪惟录》记载:
燕王初作难,苦无以为名,托云清君侧,不足以勇士怒,及两胜后,凡从耿(炳文)、李(景隆)北征阵亡士卒,让皇(建文帝)有诏;〃这孩儿每不肯用心厮杀,以致败小��铀锕床谷搿!ㄈ恪鲆匀按笞冢ㄖ扉Γ��璐耸径鳎�唬骸ㄗ怨潘劳跏拢�次欧匆悦煞#�途愀雌涓钢埃�酪嗝馄溽妗!ā �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军人们不肯用心厮杀的原因,这里更可以看出朱棣等人是在用心争取这股势力。史籍记载〃诸大将〃又〃多怀贰心,以故成祖至江上,不战而溃〃 。〃将士往往离散不肯向敌〃 ,卒至失国。明人朱鹭说:朱元璋〃专意右武〃,因而〃左班不得望幸泽,而亦无长短可效,不过定制度、修诰章,竞奉上旨而已。及至建文皇帝,注思讲学,恬武竞文,缙绅亲而介胄疏。于是,翰院有锡谥,尚书登一品,四稔之间,气若移焉。而文臣莫不涌跃致身,趋死如归。其凛凛箸亢节者,无虑弥百数,盖振古一创见。而武臣率怀携贰,叛附接踵,其临阵生心,甘心虏缚者,多至千人,皆身为将帅都督指挥者也〃。他感叹道,〃两朝相及,曾不甚辽,一何文武离合之异也〃 !
燕军进入南京,迎降的文臣不过〃凡百若而人〃 。除大批人死难外,在任而〃遁去者,达四百六十三人〃 。地方官,仅北平所属郡县,〃望风而解组者〃就有〃二百九十有一人〃之多 。他们拒绝与朱棣合作。许多人慷慨就戮,在极端野蛮的酷刑下毫无惧色,方孝孺甚至置杀十族的威胁而不顾。为什么呢?用就义者自己的话说,是〃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 。除了要尽那点君臣节义外,主要的就是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们宁肯为建文新政殉身,也不愿再回到洪武式的暴政之下去。在朱元璋的暴政之下,〃一不当则斥,一得罪则诛。盖霜雪之用多,而摧残之意亦甚不少〃。建文帝则〃专一煦以阳春〃 。朱鹭在《过金陵吊方正学诸臣》诗中说:〃四年宽政解严霜,天命虽新故忍忘?自分一腔忠血少,尽将赤族报君王。〃 多少道出了他们怀念阳春,甘为建文新政殉身的心情。〃吾徒虽死终无憾,望采民艰达圣明〃 。他们还企图以自己的死,唤起执政者对百姓的同情。
靖难前后文武阵营的划分是很清楚的。
至于亲王,燕师南下谷王朱橞打开南京川门迎降自不待言,宁王朱权则是朱棣的直接合作者,虽然说是受了胁迫,但宁王的兵力毕竟全部加入了靖难军中,而且他们双方更有〃事成当中分天下〃之约 。亲王们为自身利益投靠朱棣的事实更是无可辩驳。如此,怎么能说不存在亲王军人集团呢?
二、绝不安于守成
中国历代帝王中,如果不是开国君主或自己也参与创业,很少能做出什么业绩。他们大多生于安乐,长于富贵,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却也用不着雄才大略,只须守好家业,不要过分胡闹,就可以做个太平天子、守成之君了。
朱棣虽非开国之主,但也算不得守成之君。他以藩王入承大统,不仅仅靠了自己的优越血统,而且凭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谋略。他的经历造就了他具有开国君主的气质。历史注定,他是朱元璋事业的继承者,又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开拓者。
朱棣即位,不必事事从头做起。朱元璋已经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它仍然会在朱明皇朝的旗帜下继续运转起来。同时,朱棣是以〃恢复祖宗旧制〃为号召而起兵的,他指责朝中奸臣变乱成法,破坏祖制,声称自己起兵是为了〃诛奸恶、保社稷、救患难、全骨肉〃。因此,朱棣上台伊始便一反建文新政,以〃复旧〃相标榜。为了政治需要,朱棣有必要把自己用朱元璋正统继承人和祖制维护者这一假面具隐蔽起来。朱元璋的旗帜举得越高,恢复祖制的调子唱得越响,便对自己的统治越有利。但这与他不安于现状的开拓气质很难相容。他的言行动辄突破成法。这就使他陷于近似于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