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7章 最后一战(十)(第1/2 页)
这是发生在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一边是山田永良中将指挥的日本关东军坦克军战车第二师团,而另一边则是捷列欣中将指挥的苏联远东红军第二红旗军。
就兵力而言,日军前沿的总兵力不到一万人,其中两千多人还是伪军,而苏联方面却有足足五六万人。
火力方面日军更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日军的战车第二师团下辖战车第三、四、战车教导旅团三个旅团7个坦克大队,另外还有机械化步兵第2联队、师团速射炮队、师团搜索队、机械化炮兵第2联队、防空队、工兵队、整备队、辎重队等,规模极为庞大。
但是这次南下作战的却是苏联远东军区战车部队的精华,单单先进的t34坦克就有300辆。
虽然还未开战,但是日军战车第二师团的结局早已经预料到了。
战车之间的对决,胜负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战车的性能,这个最重要,战车的性能相差太大的话,就算是让古德里安这个装甲天才来指挥也是枉然。
另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因素,这人的因素也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当然是指挥官的指挥能力,第二个方面则是坦克兵的素质。
就战车的性能而言,日本和苏联简直没有可比性。
日军的主战坦克九七式虽然远要比九四式、九五式要强,但是依然逃不了皮薄馅大的批语,则是日本人无法摆脱的设计缺陷。
而苏联的坦克从设计到生产都是用来对付德国人的,其性能极为强大,装甲的厚度一再提高。
现在苏联使用的主战坦克为t34改进型,这种坦克是德国现役坦克的终结者,比之日本的九七式那是爷爷和孙子的差距。
再说人的问题,日本虽然于1927年2月开始生产坦克,但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和其他国家一样,将坦克联队分属于各师团,而不是集中使用。
尽管从“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凡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都有坦克部队参加,并于1934年首先在关东军成立了独立混成第1机械化旅团,但是在坦克的战术方面却没有任何突破。
日本第一次集中使用坦克,是在1939年春天的南昌作战、秋天的“诺门罕”作战。在这些作战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徐州作战、“诺门罕”作战,损失较大。尤其是在徐州外围日军连连以坦克群发起攻击,但被第5战区炮兵击毁不少。
相比之下,日本在坦克的集群使用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指挥混乱不堪,而苏联在诺门坎战斗中连连使用坦克集群以及炮兵集团对日军发起正面进攻,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日军近6万人伤亡,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孰强孰弱。
不过现在日本也组建了坦克集团,这个坦克集团是刚组建不久的坦克军。
三年前,日本大本营派出由山下奉文所率之陆军视察团考察了德军、意大利军在欧洲作战及战场情况,他们对德军以摩托化步兵、坦克集团、轻轰炸机群为主体,协同进行之“闪击战”,印象极深。
回国后,山下奉文提出应集中使用坦克部队的建议,后来根据日军以前在诺门罕与在马来亚、菲律宾、缅甸使用坦克部队作战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教训,深感需将分散使用之坦克部队,进行集中编组,以发挥坦克部队快速、机动的突击能力。
为此,随即日军大本营下令组成坦克军,由吉田德任司令官,所属为坦克第1、第2、坦克教导旅团,并且在日本国内的千岛县和中国东北的四平建立了两所坦克学校。
而苏联不但指挥坦克集群作战的经验丰富,而且苏联在西伯利亚以及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高加索、乌克兰等地有着大量的坦克学校,总数约30多所。
最重要的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一开始就被德国的战车坦克集群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随即苏联的军官们就开始研究战车战术,现在大量的新战术被运用到战争中,这都是用数以百万计的苏联红军战士的生命为代价研究出来的战术,其实战效果很是强悍,这一点远不是日本人所能比拟的。
逊克城外12公里的野猪坡坐落在一大片平原之中,不过此时的野猪坡只剩下几座残破的庭院,所有的土地也全部荒芜了,四周里一片死寂。
突然,一束强烈的灯光划破了野猪坡的宁静,紧接着传来的便是轰隆隆的发动机引擎的声音。
随着声音渐近,接着便看到密密麻麻的车辆出现在视线里,苏联的装甲部队出现了。
而就在野猪坡的另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