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2/4 页)
去,究竟如何是好?!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关闭长安城举兵反叛,詹事主簿赵弘智却别出心裁地建议他穿戴简单,坐一辆旧马车,不带卫士,直接到皇上那里请罪,这样兴许还会有救。建成深知,如果举兵反叛,成功的希望必定渺茫,只好接受了后一种建议,应召前往仁智宫。离仁智宫还有六十里,他便将随从全部留在毛鸿宾堡,只带了十几骑前去见父皇。
见面后,建成叩头谢罪,请求饶恕,他边哭边为自己辩解,突然哀嚎着一头撞在地上,血流满面,昏迷在地,差点儿没醒过来。李渊的怒气依然不消,当夜将他软禁在幕帐中,只给他麦饭吃。
李渊令殿中监陈福对建成严加看守,又派司农卿宇文颖乘快马前去召杨文干来仁智宫。没想到宇文颖和元吉是一伙的,他到了庆州,便将实情全部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于是举兵反叛。消息传来,李渊派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杨师道率兵前去讨伐杨文干。
李渊变得惊恐不安,他认为仁智宫处在深山之中,万一有什么地方出现一支叛军发动突袭,他将面临极大的危险,于是连夜带着侍卫向南跑到山外,走了几十里,路上碰见了东宫的官属,便令侍卫们分三十人为一队,将他们包围住,全部抓捕起来。他在附近野外住了一晚,天亮后见无异常,才返回仁智宫。
李渊想来想去,不忍心对建成治罪,便下诏抓捕王皀、魏征以及太子左卫率韦挺、舍人徐师谟、左卫车骑冯世立等人,打算等杨文干的叛乱平定后,便把这些人杀掉,将罪名推到这些人身上,来减轻太子的责任。
随后,李渊召见了李世民,和他一起谋划如何平定杨文干的叛乱。李世民说:“杨文干不过是个小丑,竟胆敢反叛,他身边的府僚都应该将他抓住或杀掉;即使不会,只要派一员普通将领讨伐他就足够了。”
“不然,”李渊忧虑地说,“杨文干的事牵连到建成,我担心响应的人会很多。你应该亲自为我走一趟,你回来后,我即刻立你为太子。”说到这里,李渊叹了一口气,“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样把亲生骨肉杀了,我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弱小,地方又狭窄,将来如果他能服从于你,你就设法保全他一条性命;如果不能,你制服他易如反掌!”
世民带着前所未有的愉快心情出发了。在他走后,元吉发动张婕妤和尹德妃等人拼命为建成求情,她们说,建成这样招募军队,全是被秦王逼的,是秦王府藏精锐部队在先,建成为了自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建成已经是太子了,他还求什么呢,不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完全是针对秦王而为,再怎么也不敢反叛父皇啊,所以他才自投罗网,宁愿把性命交给父皇处置。整个反叛的事,中间有很多蹊跷之处,看起来是有人在设计陷害建成啊,幕后主谋可能便是秦王府兵曹杜淹。太子私自招募军队是真,但杜淹却指使尔朱焕和桥公山二人告发太子和杨文干谋反,这不是有意将太子逼入绝境吗?太子私自招募军队,本意是为了防止秦王乱来,而那二人指控他“谋反”,是诬陷太子将军队用来对付父皇,太子他如此孝敬父皇,如此仁爱厚道,怎么可能有这种天打雷劈的想法呢?由此可见,杜淹为了置太子于死地,是何等地心狠手辣!杜淹的背后,有没有指使者呢?皇上啊,你如果这时候改换太子,不正落入了人家的圈套么?
元吉又请来了中书令封德彝劝说李渊。封德彝举出了大量的历史事例,来证明改换太子的风险,他说,秦始皇将公子扶苏贬去督修长城,结果政权落到了小儿子胡亥手上,使秦的天下二世而亡。隋文帝被次子杨广所迷惑,废太子而立杨广,结果杨广当政,又使隋二世而亡,使天下生灵涂炭,为我等所亲见。与此相反,汉高祖嫌太子刘盈懦弱无能,想换上“英果类我”的赵王如意,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只好放弃,结果,刘氏享有了四百年江山。曹操当年也是如此,立长子曹丕而弃次子曹植。历史的经验教训昭昭在目,怎能不作为我朝之殷鉴!封德彝又说,他在洛阳亲眼所见,秦王长期带兵在外,为所欲为,以为天下无人及我,颇为骄狂任性,如果让他将来继承皇位,他是否将会像隋后主那般行事,是谁都无法预测的啊。太子虽然像扶苏、刘盈一样本领不大,但他宽厚仁爱,礼贤下士,将来安大唐江山者,必太子也!末了,封德彝还严肃地声称,臣与太子并无私情,对于太子的莽撞行为也是非常的不赞成,但心知他绝无反叛父皇之心。说起来,他封德彝与秦王还算有交情,关系一向亲密,内心也真诚地希望秦王将来能善始善终。他之所以在这样隐秘的事情上向皇上进谏,是因为他为人之臣,必须忠人之事,他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