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的。文稿竞价活动涉及到的是意识形态领域,这一块相当敏感,绝不能仅回避和忽略。即使是从技术角度考虑,文稿竞价活动确实也需要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和意识形态打交道,不能犯幼稚病。 主旋律式的、气魄宏大的、吞吐八荒的著作,它类似于一个会议中的重量级人物的重要讲话、一个文艺晚会中浑厚的男中音以美声唱法演绎的长江黄河、或一次画展中涉及领袖题材和三大战役题材的全景式作品,然而,就目前的来稿,尚未发现有胜任“浑厚男中音”地位的作品。 王星和组委会副主任李骏及审读委员会的马也、白烨、雷达等交换了看法,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一部作品绝不能将就,有固然好,若真的选不出来,也不能找一个中气不足的来“扛鼎”,因为,“鼎”的重量不是一个紫砂壶所能想象得到的。 王星赶紧与他熟悉的北京的一位重大题材作家沟通,试图获取些信息,但结果并不理想。 一天,雷达忽然对王星说,他有一个朋友,叫倪振良,笔名泥土,在北京任一家刊物的副主编,目前,正在接受国家六个部委的委托,进行一项写作课题,是报告文学,名叫《深圳传奇》,写深圳十五年来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 王星一听,大喜过望。 “你为什么不早点说?” “刚刚记起来嘛。” “写得怎么样?” “尚在写作之中,我看了开始的几个章节,感到很有力度,有气势,其中涉及到国家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之初的历史性事件。” “那现在就和北京联系。”王星说。 雷达即刻便与倪振良接通了电话。 王星接过电话,先简要地向作家介绍了文稿竞价目前的准备情况,并直言相陈,目前还缺乏一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扛鼎之作,希望他能在一周内携目前已写就的文稿飞来深圳,交审读委员会审读,如获通过,便可列入竞价篇目,参与这次文稿竞价,否则就不考虑竞卖了。 倪振良喜从天降,当即表示,扔下手头的工作,带着文稿和有关资料立即赶赴深圳。他搭上了文稿竞价的末班车。 想上拍卖台 自己跑市场 倪振良果真乘飞机到了深圳,他提了一个公文包,沉甸甸的,一看便知道里面装的是手稿,中国的文人很是辛苦,大多不会用电脑打字,几十万字的作品加资料,累得他满头大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下部(11)
王星说:“看起来,作家学电脑写作还是好,起码你这次从北京过来不必提这个几十斤重的袋子,一张软盘便搞掂了。” 倪振良;笔名泥土,上海人,当时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社副总编辑,曾有《命运交响曲——赵丹传》、《落入满天霞——白杨传》、《赵丹与江青》等长篇纪实作品出版。1992年,他受命采写长篇纪实文学《深圳传奇》,曾多次踏上深圳,在采写过程中,他先后采访了谷牧、吴南生、梁湘、袁庚等特区的拓荒者及众多的特区人,同时还辗转广州、北京等地,寻访了数百位与特区建设有关的人士,研究了数千万字的的文字资料,记录磁带便有数百盒。在此基础上,他开始了《深圳传奇》的创作。应该说,仅就本书的创作构架来说,便有些史诗的意味,它全方位地展示了深圳特区十余年来的风雨与辉煌。 审读委员会成员首先审阅了倪振良已写成的十余万字的文稿,感觉很振奋,一致认为,《深圳传奇》符合主旋律,确确实实是一部扛鼎之作,同意将这部书稿列入竞价篇目。 王星为《深圳传奇》的出现而振奋,但同时又在考虑:谁来买这部书呢? 当时,文稿竞价的市场发动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王星的观点是,既然我们推出了《深圳传奇》,就要在竞价会上把它卖掉,甚至还希望卖个好价位,因为是主旋律,如果卖不掉,那是说不过去的。 他在考虑,由谁来策动《深圳传奇》的市场。 他问倪振良: “你是第几次来深圳?” “这次是第三次了。” “采访中接触到的企业家多吗?” “不少,有些现在还保持联系。” “那好,由你亲自来寻找买主。”王星说,“如果你找不到买主,你的文稿同样也上不了拍卖台。”这明显是激将法。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也许有人会说,让一个作家亲自去推销自己的作品,这和业务员有什么区别?其实,说这话的人还是没有放下文人清高的架子。要知道在美国,连布什总统的夫人芭芭拉、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现任美国国务卿)出书也要亲自到电视节目上为自己的作品鼓吹。倪振良在深圳与企业界有着良好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笔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种关系,促成《深圳传奇》的成交,这并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再加上《深圳传奇》写的就是深圳的历史,其中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