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他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难以施行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至亲,如果对父母的关心、疼爱不会感恩的话,那么孩子对别人就更加不会懂得感恩,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这会导致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
那么,要想使孩子不被这种溺爱宠坏,感恩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要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一种报恩。孩子如果能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
学会感恩与奉献(2)
首先,家长要结合家庭生活中的点滴事情,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关心、被爱护、被帮助”,形成孩子积极的情感。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不是保姆、书童、随从,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的,孩子应该懂得感谢。
其次,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并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可以说很开放,他们可以大方地与班上同学开玩笑说“喜欢你”之类的话,却不会与自己的父母或长辈说,觉得“说不出口”。我觉得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家庭中没有这样的习惯和氛围,家长自己从不在孩子或自己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爱护,应该要感谢。所以,家长适时的引导和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再次,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会感恩,从家中的亲人到朋友( 包括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对你有帮助的任何人 ),从对一个人的感恩到对一件事或一个现象,甚至是大自然的某种美丽的景色……这些都是我们感恩的对象;从单纯的感谢开始到懂得“感受到别人的关心牵挂并能给予回应”也是感恩和责任心的表现。家长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必然会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感谢父母、感谢朋友、感谢社会、感谢自然……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会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一个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人为他付出过很多。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成了家里的中心,时间一长,许多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这样下去会使他们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我认为做人才是第一重要的事。
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浸透到孩子的心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中家长的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