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 页)
不妨从小事入手,加以改变,看看众将领和百姓们的反应,比如在基隆城里面不设置向明朝那样的州一级的官员了,而是按照项玉心中的想法另设职位。
这一点项玉也早有想法,他打算在基隆市施行市长制度,设立市长一职为一市最大的官员,下面分设几个副市长来分别负责不同的领域,不过眼下基隆城还不大,管理起来也不是那么复杂,所以副市长不需要那么多,免得引来了臃肿的官僚体系。
陈永华虽然不知道市长是什么样的官员,不过推测应该是和明朝的知府是一样的性质,至于下面的副市长什么的,应该是和通判同知是一样的性质。
至于军队方面,项玉的想法可就多了,明朝的时候设置卫所制度,将领的职位和编制到了后期变得十分混杂,后经戚继光的改革,出现了营制建制,项玉决定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这个时候战场上还是流行大规模集团作战的,因此按照后世的班排连的建制来编制的话意义不大,所以主要建制还是以营为主,一营的士兵人数在五百至一千人左右,五个满编制的营划为一军,这样一军的人数在两千五百到五千人之间了,然后十个军编为一个集团军,三个集团军编为一个方面军,有点借鉴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编制,其实后面的编制对于眼下的基隆军队来说意义不大,因为项玉手中目前包括海军在内,总人数刚刚达到一千六百人,陆军只有两个满编制的营,海军也才四百余人,陆军短时间内的发展不会太大,毕竟由于受到了人口总数的制约,可以充当兵员的青壮男子数量不足,所以为了发展经济,军队短时间内不会扩编。
但是海军因为要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加上已经派遣部队前去招募沿海一带的渔民,所以今后将会适当扩军,在台北的北方不远处有一个长链条似的群岛,叫做琉球群岛,项玉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要带着海陆军前去征服这几个岛国,不仅是扩充地盘而且是为了吸纳人口,这三个国家的人口总数在八万人左右,如果能够吸纳进来对于基隆的发展也是极大的促进。
这时候基隆里面的商行们已经再考虑出海做买卖了,由于银行的贷款,使得许多企业都扩大了生产,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但是长此以往,整个基隆的市场将会迅速出现饱和,因此许多精明的商人已经再向政府询问何时可以有条件和外国通商了。
其实在荷兰人殖民台湾期间,荷兰人和日本人之间的商业往来也是十分频繁的,连带着许多台湾的商人其实是跟日本做过生意的,只是目前苦于能够出海的船只比较稀少,所以这些商人的愿望恐怕还得在等待一些时间了。
造船厂里面这时已经增开了三个生产线了,工人们日夜奋战,加上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熟练,所以这个时候已经生产出来了两艘大船了,这两艘船项玉之前的打算是经过了海试之后就装备给海军的,因为海军的第一次行动十分成功,沿海一带有许多人忍受不了清朝的统制,正在向南洋一带远迁,基隆的军队一去就很容易拉到了一大批移民,受制于船体的容量,这一次一共运回基隆一千二百余人,还超载了两百余人,这大大超出了项玉的预估,也使得他对于移民的前景变得期待起来,而这时海军需要更多的船只投入到海上的运输当中去。
项玉考虑了良久,眼下两个方面都需要船只,基隆的发展需要人口,但是商业的发展才能吸纳这些多出来的人口,因为毕竟土地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分给每户人口的土地势必将会越来越少,因此要为这些人口的安置找到出路的话商业的发展吸纳就业人口就是重要的途径了,所以项玉最终还是见这些船只交给了商会,由商会安排船只出海进行对外贸易。
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十分兴奋,不仅纷纷报名参加第一次远航的商队,而且吸纳了更多的工人扩大了生产规模。
项玉这时利用这些吸纳过来的大陆人士,将他们一部分吸收进入海军,开始了海军的扩张之路,将剩余的部分人则加入到了造船厂,这些人中不仅有渔民,还有很多是之前沿海一带造船厂的技术工人,更有人甚至是船厂的设计师,他们的加入不仅使得船厂的用工荒得到了缓解,而且还带了一些成熟系列的战船。
到了1662年的春天,基隆市里面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九万人口,城市里面的之前预留出来的空地已经所剩不多,城外面也是一片片的农田和工厂林立,此时基隆的陆军已经发展到了两千五百余人,海军也已经有了超过三十首战舰,近三千的兵力,每个月都可以从沿海一带运输近一万两的人口,这些都使得项玉的目标变得越来越近,但是这个时候项玉却顾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