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是世界的工厂,可是如果WTO开放以后,国外的人涌到中国,或者说中国的工资高了一点,那订单很有可能就会被越南、俄罗斯抢走;第二,即使人家的订单不抽走,制造还是赚不了多少钱,因为高科技被跨国公司所垄断,他们不仅会从中国赚走大笔利润,更会使中国企业在未来升级困难;第三,就算也让中国赚技术的钱,可是世界银行和世界基金组织都掌握在欧美人的手里,掌握金融的是跨国金融巨头,同时世界的舆论语言是英语,所以话语权也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这些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那你怎么才能富呢?张庭宾在书的第九章里,通过几位华人企业家的例子,来说明其实中国也可以掌握技术、金融和舆论。整本书的重点在这里凸现。
最后一章的题目叫《华人合掌》,写的是内地劳动密集产业+台湾高科技+香港金融的组合。他说,目前,要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形成的联合垄断或者相对垄断的局面;仅仅依靠内地积累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要靠全球的华人联合起来。在文中他提到台湾的例子,就是明基的KY (李焜耀),来说明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还是大有机会的,比如台湾的高科技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四五十年来台湾的发展,以及台湾高科技界高素质的、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让台湾从劳动密集型转为了高科技密集型。
他还指出香港的凤凰卫视打破国外媒体的垄断,让全球华人收看自己的节目;而香港同样也具备华人的金融机构的实力,更重要的是香港培养了大量的现代金融人才。台湾、香港,经济累积发展到一定程度,IT业、娱乐业会流行,生活类行业会流行,这种累积就像推动的飞轮,未来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倘若内地的劳动密集和市场优势、台湾的高科技优势以及香港的金融优势能够形成合力,那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这本书的结论便是: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可以富。
品牌的话语权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还有一个没谈到的层面,即品牌。张庭宾如果要写《中国可以富》的下篇,无法忽略这个话题。为什么耐克的“Just do it”可以让全世界都听到?它也可以“Made in China”,可是在美国卖、在全世界卖,它有它的口号效应“Just do it”,让你感到穿上它的鞋就让你有了力量。因为品牌是有话语权的,品牌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加重要: 你有品牌,你就可以去影响别人对于你的观感,品牌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所以说21世纪是“文化创造新世界”的世纪,当你还在赚加工微薄的钱,它却可以在品牌上赚很多的钱。
我们曾在Joybook笔记本电脑上推出一个怀素草书的典藏版,把书法艺术融入高科技产品,从而拥有艺术和人文的精神。因为我们拥有BenQ这个品牌,那我们就拥有了说话权和主导权,可以向全世界的人传达我们中国的狂草是艺术、是美、是经典。这个产品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只有这个从中国文化出发的品牌,才会做中国文化的载体。韩国人不会选这个,日本人不会,美国人不会,只有中国人才会。我们这个做法的意义是: 让大家知道高科技和高人文思维可以这样融合,而中国能够呈现这样的现代化、时尚化,中国的一家企业可以把一个高科技的产品、一个冷冰冰的产品,做得这样迷人,把人文和科技融合,古典和现代融合。虽然这只是单纯从美的观点切入,但这背后却有世界品牌当载体,中国文化能够通过品牌的载体来影响全世界。
“Made in Germany”、“Made in Europe”被赋予很高的价值,而“Made in China”却很便宜。如果要把它提高,只有靠品牌。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开始乐观,因为他看到中国不仅仅在制造上面可以富,还可以通过境外来的尤其是台湾地区来的高科技实现富,富到科技的钱;还可以富到金融运作的钱和文化舆论的钱。我们还要补充的是: 因为品牌掌握话语权,品牌甚至可以提升整个国家的价值。“Made in Germany”为什么会这么值钱?是因为有奔驰、宝马这些好品牌,这些品牌把整个国家的价值提升了。如果中国有几十个有价值的知名品牌,那“Made in China” 就有名了,就像“Made in Shanghai”在中国可以卖得贵一点。所以品牌有话语权,与品牌可以用文化影响全世界是一回事,最终使国家走上富强康乐的路。国家的富强不能永远只靠传统的行业、传统的经济学创造财富的手法,从某种意义而言,创造品牌和文化更为深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