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曼里克比他的前任抱负更大,他要灭亡世仇汪达尔人。在他统治的前几年,包括西哥特在内的12个部族都投向他,哥特人的力量马上壮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多瑙河到波兰都成为哥特王国属地。公元366年,因拜占庭人不愿再次给予哥特人贡品,赫尔曼里克便开始第一次进攻。他率领4万哥特人越过多瑙河,在色雷斯等地到处劫掠。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罗马皇帝瓦伦斯在多次交锋中,依靠自己的指挥能力一直使罗马人占据上风,孤掌难鸣的哥特人只得采取和谈的方式。但罗马皇帝却并不同意,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军队以死伤1千人的代价换取哥特人死伤1万人的结果。尽管后来赫尔曼里克又数次进攻罗马,但在战争中罗马几乎每次都占上风。哥特人见统帅力量不足,就迅速开始分化,哥特人见不能胜利就和罗马人在多瑙河上订立了条约,保证以后不再进攻罗马。可是这个条约仅维持了5年而已就变成废纸一张,因为一个更强大的民族来到了。
匈人
匈人的迁徙
在我们进入正题前先讲一个故事:在公元349年,有一群猎人已经很久没有抓到猎物。为了得到肉类,他们远远走出部落领地,来到一片荒凉的沼泽地。(这块沼泽地今天叫做“黑海沿岸低地”,在那个时代这里要比现在大的多,住在两边的人类都把这里看作是大地的尽头。)这些猎人到了这块沼泽地,看到不远处有一只银色的雄鹿,它正在沼泽地边吃草。已经饥肠辘辘的猎人发现它后立刻就追上去,不料同时这只鹿也发现了他们,便往沼泽地的方向准备逃之夭夭。这些猎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鹿已经没多少力气,只要追下去就一定能追上。可是他们见到这只鹿逃进大沼泽地,也让他们惧怕异常,因为进入这个地方的人没有一个曾经活着回来。不过还是最终饥饿战胜了恐惧,猎人们跟着雄鹿进入沼泽地,他们在一路上都插下标志,以防无法回到原地。他们拼命的追了一天,但总也追不上。等夜色慢慢降临时,他们突然发觉自己脚下的土地已经变得坚硬,而雄鹿也不知去向了。猎人们已经走出了沼泽地,前面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草原。从此以后,这些猎人的部落就一个个的越过了沼泽,进入了这块“新大陆”。
这些部落就是我们在西方史籍中经常看到的匈人,是他们造成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也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彻底崩溃。那么这些人的来源到底是怎么样呢?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探讨了上千年,但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他们不是匈奴人,而是由多种民族混合的,其中也可能有10%以下的匈奴血统,原因是在大草原上不可能有一个民族是纯种的。
首先,关于欧亚古书的记载。在罗马史中很早就有关于匈人的记载,公元2世纪左右曾有一个民族在黑海北岸出现,罗马人给这些人起名叫“Chonitae”。这些人有显著的蒙古特征,很可能是匈奴联盟的一部分。但在拉丁文中还有一个专指后来的匈人的“Hunni”这个词,很显然那些罗马人也知道这是两批不同的人种。不过在《魏书&;#8226;西域传》里也记载过“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纳沙……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指王忽倪已三世矣。”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很可能就是欧洲匈人的后代。其实不然,让我们先看一下地理概念,在咸海边的粟特国“去代一万六千里”,这个距离比“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的波斯要近的多,更何况愿在他乡的欧洲呢?另外这段记载是在公元454年,而在欧洲的阿提拉与布雷达则是在公元434年即位的;同时欧洲史籍说匈人进攻东哥特人是在公元375年,我们就慢打满算粟特的每个匈奴王在位30年,那么就是往前推90年,即公元344年,能在不到30年之内到达那么远的地方好像不太容易哦。所以我们把如果说匈奴人去了欧洲这不是于理不通么?
其次,关于语言学的问题。在欧洲的匈人所说的语言比较接近于古鲜卑语。有些中国学者也就根据这一点声称欧洲匈人是中国鲜卑人的后代。但实际上在中国北方有很多民族互相借用词汇,很多词汇都是各民族共有的,所以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根据说明他们的传承关系,充其量只是能证明草原诸民族在文化上是相似的。
再次,关于考古挖掘的匈人遗骨问题。在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平原各地都能挖掘到大量的匈人和匈奴人的遗骨。如2003年3名法国人就在蒙古草原发现了90多具匈奴人遗骨,经过从遗骨中提取的DNA分析,这些匈奴人是东亚人的近亲,与欧洲匈牙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