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2/4 页)
了列强对天国“保持中立”的许诺,有了天国对“西方兄弟”的居住地和利益所在地暂不攻取的保证。
不过,这种“兄弟关系”,没有持续到使天国把握全国政权、操演洋务运动的地步,因为两者的利益存在根本的冲突: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目的是要取代清朝“异族”统治,他们因而必须攻取“异族”统治着的一切地方。西方列强的目的则是兑现南京条约中的侵略权益,扩大这个权益并逐步变中国为殖民地,因而将太平天国攻取已被定为通商口岸的城市看作是在损害他们的利益。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侵略者首先撕破“兄弟”的脸面,暗助清军防守,抵制太平军的进攻。他们在“中立”面孔尚未摘下之前就已开始与清军联手镇压太平军了,恰如李鸿章等人在清廷还撑着不屑与“夷人”握手言谈的尊严时就已“忍辱”“虚心”请教、借用西洋长技一样。
在这三方的关系中,各方都是出自务实的需要,出自维护集团利益的本能的需求。正是利害关系构成了侵略者与清政府之间的“合作”之桥。此时太平天国仍认为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不应受到外来者的干涉。他们不肯放弃攻取“异族”统治的每一个城市的目的,不愿原谅列强暗助清军与太平军为敌的行径,甚至宁愿与“洋兄弟”对抗也不屈服于他们的“好言相劝”。这样,原有的一种比较有利于太平天国的三角关系倾斜了失衡了,太平天国站到了与两敌联合势力相抗的地位。
192
左宗棠奉调离开湖南以后,六十七岁的骆秉章也在招募部队,将要起行。这位老人以前不曾亲自打理军政事务,现在到四川去管军事,仍然需要一位左宗棠那样的高人来做幕客。但左宗棠现已领兵前往江西前线,他只能另请高明。
胡林翼早已给骆秉章写过一封密函,推荐时年四十四岁的湘乡人刘蓉,说他才干非凡,可以派上大用场。左宗棠在自己被官文弹劾的时候,也曾向骆秉章推荐过他。骆秉章其实早就从其他渠道听到过刘蓉的名声,便请他加入幕府,来做高参。
刘蓉是桐城派古文家,和郭嵩焘一样,也是曾国藩布衣之交的兄弟,曾在家乡操办团练,与郭嵩焘、罗泽南等人同为曾国藩湘军元勋,曾跟随曾国藩转战江西。他的弟弟刘蕃在蒲圻一役中身亡,刘蓉为送弟弟的尸骨回乡安葬,于是辞去军职。
祸不单行,不久刘蓉的父亲去世。家中亲人接二连三撒手而去,使刘蓉心中的伤痕久未平复。胡林翼请他到大营协助军事,他坚持不肯复出。曾国藩将他视为挚友,说他渊博沉静,严谨谦恭,清心寡欲,超然物外。骆秉章能够说动他出山,颇感荣幸。
湘军名将大多数跟随胡林翼、曾国藩和左宗棠,只有刘岳昭久在湖南,一直跟随骆秉章。骆秉章自然要带上刘岳昭同行。此外,骆秉章在咸丰三年起用的江西鄱阳人黄淳熙,和刘蓉关系亲近,于是他也作为大将,跟随骆秉章前往四川。
骆秉章还把三十八岁的醴陵人黄彭年请入了军幕。此人在十六岁就写过一篇七千字的《选将论》,对军事素有研究。后来他中了进士,选进了翰林院,仍然热心军务,于咸丰初年随父亲在贵州举办团练。
二十岁的耒阳人刘厚基也加入了骆秉章的队伍。他在十八岁那年以武童身份投入湘军萧启江营中,随军转战江西、广西和湖南,有了一些历练,可望成为湘军的一员大将。
清廷把湘军派向全国各地,就是不肯调湘军救援京城,宁愿让苗沛霖的团练去拱卫京师。于是形成一种的奇怪的局面:尽管京城危在旦夕,湘军仍在各地有条不紊地对付清廷的敌人,似乎京城里发生的事情,与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帅毫不相干。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60年,咸丰十年(21)
曾国藩曾请求清廷允许他提兵北上,直到和议谈成也未接旨意,于是作罢。
英法联军于10月13日从永定门攻进京城。而各地的内战仍在照旧进行。
从安徽进入浙江的太平军,于10月20日攻占严州,分兵长驱北上,袭击富阳,再次接近杭州。清军将领刘季三和刘芳贵战死。
钦差大臣奕訢于10月24日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议的达成,对苗沛霖产生了刺激,因为清廷下诏,阻止他的团练北上。
恰在这时,安徽的太平军进兵淮北,苗沛霖和李世忠的部队屡次被太平军打败。有人说他们与太平军有所沟通,互相照顾。
苗沛霖见中原多变故,便纵兵四出,变本加厉地掠夺民圩,占据关卡。袁甲三和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