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人却成了解救巧姐的恩人,冒认的侄儿也成了女婿;而那个原本是最亲热的亲侄儿,倒成了害巧姐的“奸兄”。作者之文笔及构思,真真是不可思议,巧妙绝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说说巧姐的“狠舅奸兄”(2)
原来坑害巧姐的“狠舅奸兄”,一个是凤姐的胞兄,一个是和凤姐关系最亲密的侄子,让人看过之后,不能不加倍地感叹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花袭人有始无终(1)
关于花袭人的结局,书中比较明显地做过两次交代,一次是第五回“薄命司”又副册中的判词,其词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另一次是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开夜宴上的酒令,“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此外,作者更通过描写宝玉用袭人的松花汗巾子交换蒋玉菡的大红汗巾子一事,明确暗示读者花袭人判词中的优伶便是蒋玉菡,在贾家落败之时,袭人阴差阳错地嫁给了蒋玉菡。根据脂批也可以知道,袭人和蒋玉菡夫妇二人,还一起供奉过落魄的宝玉和宝钗,可见,袭人的结局是比较美满的。然而袭人真的会逃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谶语,成为一个落网的幸运儿吗?答案当然是:否!
首先,袭人的判词也是在“薄命司”之中,这就注定她亦是薄命之女。何况在袭人判词上面还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转眼即逝,一床破席才是袭人最后结局的真实写照。
其次,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薛蟠同赴冯紫英之宴时,席上遇见了蒋玉菡,大家一起行酒令,除了薛蟠的胡说八道和妓女云儿之外,贾宝玉、冯紫英和蒋玉菡三人的酒令都带有着明显的寓意。宝玉的令,明眼人一看便知影射的是宝钗的命运,那么,蒋玉菡的令影射的自然也就是袭人了。且看宝玉之令为:“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此令表面上为悲、愁、喜、乐,其实际顺序却当为喜、乐、悲、愁。宝玉之令的后两句“对镜晨妆颜色美,秋千架上春衫薄。”是描写宝钗婚前的快乐,“青春已大守空闺,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刻画宝钗婚后的凄凉,一个人独守空闺,后悔以前叫宝玉去求取功名,最后宝玉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梨便是离,暗示了两人婚后分离的局面。再来看蒋玉菡的令,蒋玉菡在酒令的最后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已经明显的表明此令所写便是袭人,其令为“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其真正的顺序,依旧应该先是喜、乐,后是悲、愁,“灯花并头结双蕊,夫唱妇随真和合。”是说袭人与蒋玉菡刚刚结婚时的幸福,可惜“鲜花”毕竟易逝;“丈夫一去不回归,无钱去打桂花油。”是说其婚后不久,蒋玉菡不知何故一去不回(此举当非出自蒋玉菡之本意,一定是遭遇到了什么意外之事,书中第三十四回宝玉被打后,梦到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当为照应此事而写。)结果袭人落到了“无钱去打桂花油”的境地,穷困至此,只能于“破席”上安身了。这个酒令刚好又与袭人判词上那副画的寓意相吻合了。
。 想看书来
花袭人有始无终(2)
由此可见,袭人最终也没能逃过薄命之运,短暂的幸福之后,更加的凄惨悲凉,此便为花袭人有始无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谈贾母对宝黛婚事的态度(1)
话说黛玉父母双亡,林家家产又不知去向,只好孤身一人寄居在荣国府内,此时唯一的依靠就是贾母了,好在贾母对黛玉“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可毕竟贾母已是暮年之人,一旦不在了,黛玉将是何种结局,真是不堪设想。所以,丫鬟紫鹃才会说:“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像姑娘这样的人,无父母无兄弟,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紫鹃想趁着贾母尚在,把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定了,但贾母却未必有将黛玉许配给宝玉之心。且看书里面,宝琴出现时贾母的态度就可以知晓了:“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其实一点都不遂意,薛姨妈其人,貌似忠厚,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