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自动撤退后后,于八月二十日渡过汩罗河,较四、七两军渡河迟了一日。
随后第八军开始沿着铁路前进。二十三日占领岳州,二十四日占领羊楼司,二十五日和我七军一部会师蒲折。由于我四、七两军进展极速,已在蒲圻、汀泗桥一带将敌军退路切断,大批的敌军见无路可逃,所以向第八军投降。因此在武长路追击战中,第八军虽然遭遇的抵抗最少,但是缴获的敌军武器弹药却最多。因此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到武汉后,趁着中央内乱是,将其自己第八军扩充为四个军,李品仙、何键、刘兴、叶琪等师长都升为军长,实力大增。而这些从吴佩孚部所缴来的军火,便成为了唐生智在宁汉分立时的本钱。当然这是后话。
但是吴佩孚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汀泗桥战役结束以后,吴佩孚决定亲自率领湖北暂编第四师和陆军第八师以及在汀泗桥战役中败退的残部共2万余人,在贺胜桥及其以南的杨林塘、桃林铺、王本立地区利用地形的优势梯次设防,企图死守贺胜桥。吴佩孚在八月二十日左右,得到了湖南部队大败,而且武汉也受到威胁的消息的,于是马上就亲自率领自己的精锐刘玉春、陈德麟、张占鳌、靳云鹗等部数万人于八月二十二日的早上在保定乘火车迅速的南下。二十五日到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开始时是打算防守汀泗桥。但是就在开会的时候汀泗桥战败消息就来到的会议上,听到消息后,吴佩孚顾不得其他的事情,马上就从武汉率领部队南下,亲自指挥固守贺胜桥。同时还邀请孙传芳在江西配合他的行动,一起攻击我革命军部队。
吴佩孚于八月二十八日亲自赶到到贺胜桥部署防守计划。其兵力在贺胜桥参与防守的,有吴佩孚亲自率领的第十三混成旅、陈嘉谟的第二十五师、刘玉春的第八师等,这些都是吴佩孚的精锐部队,向来是所向披靡,号称无敌。此外还有自汀泗桥退下的前武卫军马济,以及宋大霈、董政国等残部万余人。合计不下十万人。还配备有铁甲车和山炮、野战炮数十门、重机枪二百余挺。全部实力是我参战的第四军和第七军的病例的数倍
在吴佩孚亲自指挥之下,敌军在贺胜桥前以纵深配备构筑临时工事。其大部兵力集结于贺胜桥附近,主要阵地设于桥前高地杨林垱、王本立之线。
当敌军正在作防御部署时,我前方高级指挥官也齐集于咸宁县商讨进攻贺胜桥的计划。参加此次作战会议都有,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陈可钰、张发奎、陈铭枢、夏威、胡宗铎。会中决定由李宗仁直接指挥进攻贺胜桥,直捣武汉;唐生智则率领第八军为总预备队,并调第八军的何键师自嘉鱼渡江,绕攻汉口、汉阳,以攻击吴佩孚的背面
作战计划指定以后,第四军仍沿铁路前进,进逼贺胜桥正面,第七军则出咸宁东北,自王本立攻击贺胜桥以东地区。第七军第一旅旅长夏威率第一、第八两旅任右翼,第七旅旅长胡宗铎率第二、第七两旅任左翼,与第四军并肩前进。当日第八旅即在王本立之南和敌军警戒部队遭遇,发生激战,将敌人逐回贺胜桥前阵地。我四、七两军遂向桥前迫近。
贺胜桥的守军是当时中国最享盛名的直系军阀部队的精华,督战者又又是直系军阀的主帅——素以能攻善守著称的吴佩孚。而我方进攻的部队也是北伐军的中坚。双方都是以自己的最大的本钱作孤注的一掷。因为我军近期连战连克,士气旺盛,而敌方却连败数仗,这是我军最大的优势所在。
三十日的早晨,我军第四军和第七军两军同时出击。前线总指挥李宗仁亲自率领陈可钰、张发奎、陈铭枢、夏威、胡宗铎到前线督战。在这种士气之下,我军全体官兵宛如万条毒蛇向敌人同时进袭。而敌人在吴佩孚的督战之下也是也是依靠着天险,顽强的抵抗着,敌军重机枪、山野炮同时向我军盲目射击,战场上简直是一片火海。
贺胜桥一带都是波状地和可徒涉的小湖沼,地形起伏不大,而遍地都是茅草和小丛树,障碍视线,不利于守势阵地。即高级指挥官的视界也不出三数百尺。敌军的移动固然不易察出,就是我们自己各单位的行动也不易掌握。所以战斗的进行,几乎是各营、各连、甚至各排、各班自行判断,按着战斗原则,各自为战。所幸我军士气旺盛,全军有进无退,向敌人接合部隙缝袭击猛冲。
此时敌军也顾不得目标,只是集中火力向我军射击,枪炮之声震耳欲聋,机枪声的紧密尤为各次战役中所未有。其火力之猛,北伐途中除德安、龙潭两投外,鲜有可比拟的。我们高级指挥官也都浴身于火海之中,流弹横飞,炮弹时在前后左右爆炸。
这时第四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