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首
帖耳。法国人的对德政策可以说是最为强硬,他们迫不急待地要从军事占领
中大捞油水。他们以赔偿为名,占毗邻地利之便,动用了一切交通工具,拿
走一切可以拿的东西。更有甚者,法国人策划着在政治上分割德国,它要求
分离莱茵兰,鲁尔地区实行国际共管,并使萨尔在经济上与法国合并,在政
治上与法国保持特殊关系。
至于俄国人,则把德国看作是西方进攻苏联的桥头堡。首先他们要保持
对所占地区的严格控制。在向德国讨还战争赔偿方面,俄国人的做法与法国
人类似,他们在自己的占领区内,从抽水马桶到整座工厂,凡能拆卸的东西
统统都运回苏联。也许本来他们也希望像法国人那样分割肢解德国,但很快
他们就发现在全德成立一个他们可以对其发挥影响力的中央政府似乎更为有
利。俄国人改变了主意,这成为后来俄国对德政策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也许单从处理战败国的角度四大国各自的做法并不算是什么,但是,德
国的地位在欧洲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样一来,各个国家对于其它国家对德国
的处理办法及其对德造成的影响就不能不警觉。任何国家都不能容忍他国的
做法影响到本国的在德利益。四大战胜国为此吵吵嚷嚷,连开数次外长会议①
都不能协调分歧,反而越谈越谈不拢。1947 年2 月,盟国缔结了对旧法西斯
轴心国意大利以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和约,可对德和约
却被无限期地撂置起来。
不久,德国人的命运就随东西方冷战的开始,完全改变了。
冷战的原因错综复杂。许多年来国际问题专家为研究这个问题大费脑
筋。有人认为它首先起因于1945 年4 月罗斯福总统患脑溢血暴亡,副总统杜
鲁门接任人主白宫。由于杜鲁门在罗斯福在世时从未涉足过外交国际关系领
域,他对罗斯福在雅尔塔对苏联妥协的做法不甚知之,也不甚理解,上任之
后,采取了与罗斯福总统截然不同的外交路线,这样,东西方的妥协合作也
随之宣告结束。无论怎么说,杜鲁门上台之后,组织起了一个班子专门研究
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这个班子给他的意见是美国应该在欧洲“遏制”住苏联。
这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杜鲁门发来一封长达8000 字的电
报,引起杜鲁门高度重视。在电报中,凯南分析了苏俄政策的特点,他警告
美国人,苏联有天生的不安全感,美苏利益根本对立。苏联过去是游牧民族,
处在大平原,生存有威胁,而苏联传统的民族主义也是以向外扩张为表现。
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人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外扩张的目的。现今苏联人在
东欧的做法正是在继续老沙皇未竟之业。苏联人的这种做法,是对美国作出
的挑衅,也是对美国利益的侵害。因此,美苏不可能和平共处,美苏矛盾不
可调和,美国的强大就是苏联的削弱。凯南还很明确地向杜鲁门指出:苏联
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而美国必须拥有足够
的武力并准备使用它,那么不用真正动武,也可以遏制住苏联,迫使它退却。
杜鲁门对此很感兴趣,这些后来就成了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政策最基本的
① 几次外长会议是:伦敦外长会议(1945 年9 月11 日—10 月2 日);巴黎外长会议(1946 年4 月25 日
—7 月12 日);莫斯科外长会议(1947 年3 月10 日—4 月24 日):伦矽外长会议(1947 年11 月25 日
—12 月25 日);巴黎外长会议(1949 年5 月23 日—6 月20 日)。设立“外长会议”的决定。是苏联、
美国、英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作的决定。
理论根据。
东西方分道扬镳的第一声号角是丘吉尔吹响的。 1946 年的3 月5 日,
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了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的威斯敦斯特学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