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部分(第1/4 页)
门岗如同**广场国旗班的士兵一样挺拔英俊,标准的身材和锃亮的武装带,很是吸引了几名外国游客上前拍照,就像是后世的中国人到了白金汉宫,围着熊帽子的英国兵拍照一样。
而在外国游客的身后,则是更多的中国老百姓看热闹。
长安街是任何到北京来的游客的必经之处,而来北京的游客,除了老外,还有大把大把的中国人。所以,即使北京的老百姓从73年看到了84年,看热闹看的都不爱看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仍然执意的将友谊商店看做是一个景点,并围拢在四周,一边观察外国人,一边小声的议论。
对许多中国游客来说,故宫的雄伟壮丽的印象并不深刻,而且不好用来炫耀,**广场虽然面积广阔,但除此以外,也乏善可陈,反而是友谊商店门前的外国人,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以说了。
“咦,你看,这个老外是红头发的。”
“那有啥稀罕的,刚还有一个老外的头发是蓝色的。”
“蓝色是染的。”
“你染一个蓝色的给我瞧瞧,人家生下来,头发的颜色就多,黄色的红色的都有,就不兴蓝色的?”
“还好没有绿色的……”
此言一出,一群人就哼哧哼哧的笑了起来,逼的门岗不得不派个人过来,像赶鸡似的赶人:“都走了,都走了,别围着看了,注意点影响。”
有人听话的就走了,有人没看够,往后退两步,依旧踮着脚打量前方。
每当这种时候,附近的北京人就会用不屑的眼神投向四周,有的人还会直接开口,说:“老外有什么好看的。”
在北京,能看老外的地方多了,大家看多了也就不稀罕了,不过,友谊商店里的东西就稀罕了。
站在友谊商店跟前的北京人,多数是等着进去的,当然,没有护照等证件是不能正当进入的,但可以人托人的找关系,把自己带进去。
不过,商店只要服务的还是外国人,进入的中国人不能太多,以免干扰了尊贵的客人的购物情绪,因此,大家就得等在外面,等里面的朋友出来叫。
关系好关系硬的,自然可以早点进去,关系不够好不够硬的,往往就是等一整天,也不一定如愿。
可即使如此,人民群众也是甘之如饴,纷纷表示情绪稳定。
毕竟,这里面卖的进口货,在80年代的中国,格调可比苹果高大上的多了,排一两天的队,就能买一两件镇宅之宝,而对年轻人来说,进去看一看,开开眼界,也是相当不错的——去不了外国,看看外国货,总是好的。
江师傅不是第一次来友谊商店了,但有礼物拿,这是第一次。他将车停稳后,兴冲冲的从后车厢拿了一个小包出来,轻声道:“一会儿,你们有要买的东西可以找我,我帮你们看看。”
杨锐很高兴自己没有成为贡品,心情舒畅的问:“你懂行?”
“我不懂行,它懂啊。”江师傅说着将小包打开,给杨锐看了一眼里面的内容,低声道:“这是我师父留给我的。”
“这是个罗盘?”杨锐晕了。
“识货。”江师傅翘起一根指头,道:“我当年为了留住这个罗盘,半夜出去挖坑把它埋了起来,现在就起作用了。过会儿,你们要是有挑中的东西,或者不知道该挑什么的时候,就来找我,我给你们算。”
“好……”杨锐的声音迟疑,他还能说啥呢。
姚悦、姚乐和郝玉看着森严的门禁,还有看热闹的人群,稍微有些迟疑。姚悦低声问杨锐:“咱们这么多人,能进去吗?”
“能,我开了证明。”杨锐说着直接上前,给门岗展示自己的证明。他是请认识的外交部的老头儿帮忙开的证件,当年从德令农场出来的诸人,称得上高官显贵的基本没有,但能办事的中高层官员着实不少。
“请稍等。”门岗很客气礼貌,但并没有立刻放他们进去。
须臾,一名工作人员走了出来,细细检查杨锐的证明,并问道:“你是哪个单位的?”
“我是北大的学生,她们俩也是学生,这位是人民银行的,这位是司机,英国捷利康公司的。”杨锐一一介绍自己这一行复杂的组合。
“进去做什么?”
“进商店当然是买东西了。”
“买东西……带钱了吗?”
“带了。”
“给我看一下。”友谊商店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就像是海关官员一样,礼貌中带着淡漠,而他审核的严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