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页)
受采访
//blog。sina。/u/4679dbbf010001xl
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会各界人士对中国都非常关注。瑞士电视台在我们去瑞士之前就来到北京采访了张欣。我们下飞机之后,瑞士电视台又与我们取得联系说要继续采访,因为他们不能进入主会场,所以我们的采访只能在大街上进行。
采访完张欣后,节目在当天晚上的九点钟就播出了。第二天我们参加会议的时候,会场的保安、清洁工、给我们沏茶倒水的服务人员都认出了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出入方便了。
在会场内,我看到的电视台主要是CNN、CNBC、BBC这几家,很少看到其他的电视台,估计电视台的采访转播权基本被这几家垄断了。新华社的记者告诉我,CCTV的记者也来了,但我没有看到,也许CCTV的记者证只办了一两天,一两天后就过期了。
CNBC的记者Barti去年曾在美国给张欣做过一个专题节目,成了张欣的老朋友,这次他又采访了张欣。我记得上次采访之后,好几位朋友还从美国打电话来告诉张欣,说他们在CNBC上看到了张欣的采访。
Barti的办事效率很高,平时手里总拿着一部蓝色的手机(Blackberry),一边采访一边在电脑上盲打。现在她是美国CNBC很当红的记者和主持人,她的人缘很好,节目的收视率自然也很高。
CNBC采访完张欣后,我问张欣都问了她一些什么问题,她又怎么回答,谈了一些什么。张欣说:“他们问的问题让我不好回答,没有办法,只能够给我们公司做广告了。”我告诉张欣:“SOHO中国的销售额按来源省份来分的话,第一是北京;第二是山西;第三是浙江;第四是美国的加州。美国也是我们SOHO中国潜在的大市场,有我们的很多客户和潜在客户。”
评论///
nihao
/// 2006/02/04 /// 10:44:03
在别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时,若能生出随喜的心,你也就是参与了这一件善行;在别人做了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时,你的认同就等于你参与了这个恶行。
。 想看书来
达沃斯的“中国与印度”
//blog。sina。/u/4679dbbf010001z1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大会主题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和印度”,演讲结束之后,还要分组讨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每一桌是一组,大会还派了一位指导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来阐述自己组的观点,我们选出的代表是黄亚生,黄亚生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印度问题的专家,近几年多次去印度实地考察,还出版了关于印度经济发展的书。但是他不积极举手,我们就失去了这次发言的机会。
关于印度和中国的问题,一是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对美国和欧洲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压力?——戴尔在给德国总理默克尔提的两个问题中,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对德国的经济到底有多大的压力?”二是说,印度发展的势头很快,尽管他们的底子很薄,基础设施很弱,但印度的工程师多,技术水平高,将来会超过中国。
这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印度人很多,推广工作也做得很好。据说去年在达沃斯开会时,那些印度人把自己关在一个小饭店里面,慷慨激昂地研讨印度如何崛起,印度如何国际化,这些印度人都挺能说。当时黄亚生也参加了他们的研讨会,黄亚生给他们建议,说今年的达沃斯会汇集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2000多人,可以趁这个机会向他们宣传印度,向他们招商引资去。
今年,印度人听了黄亚生的建议,从一出飞机舱门开始,到处都是印度的广告,广告一直延伸到达沃斯论坛的会场。论坛最后一天,我听大会的工作人员说,印度人花了大概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的钱,搞了一场“印度之夜”。但对我一个中国人来说,虽然看过几本印度的书,但书中讲的都是很早以前的历史了。今天中国人与印度的联系,远远比不上跟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联系紧密。一座喜马拉雅山天然的屏障,把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分离开了。
印度基础设施差,城市里甚至没有像样的道路,没有像样的机场。但是,他们说印度人很聪明,又因为原来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大多数人都会讲英语,这也是现在国际化中的一个优势。跟我们同一桌讨论的人中,不少人也去过印度,但比较起来还是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