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质。总用正信息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塑造出来。
怎样让我们的下一代“能行”,是每一位妈妈和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中国公民所关心的问题。
令人不安的是,在当今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说“不行”的次数,要比说“行”多得多。其实,为人父母,一定要改变“我不行”这种负意识和行为,树立起“我的孩子能行”的信念,并经常向孩子发出“你能行,你一定能行”的正信息,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亲身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孩子去参加比赛,妈妈要鼓励他说:“相信你一定能行!”孩子比赛输了,哪怕是最后一名,你也要说:“敢去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
一个人的潜能是很大的,美国一位数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总数在100亿到140亿之间,因此人一生中大脑可记忆的信息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即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容量的3~4倍,而这家图书馆的藏书为2000万册。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我们做妈妈的不必急躁,要耐心开发,只要你相信你的孩子能行,便一定能行。
有个男孩子字写得很难看。低年级时老师常常说他笨,不如别的孩子有灵气。孩子一点儿信心也没有,字越写越差。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一次在孩子写得乱糟糟的一片字中,老师挑中一个写得比较好的字,画了一个大红圈,批了一个大字“好”。孩子兴奋异常,拿回来给妈妈看。这位年轻的妈妈叫王峰,是杂志社编辑,文化修养不错。她兴奋地说:“我早说你行!瞧你这个字写得就是好!”从那天起,孩子有了自信,迷上了练字,后来写得一手好字。
是老师那个“大红圈”改变了这个孩子,“大红圈”就是一种正信息的传递。
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正信息比较多,所以从小就充满了自信。这要感谢我的母亲,正是那“太好了”“你能行”几个字把我引上了成功的道路。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经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的,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还没做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这话很有道理,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相信能行,那谁还能相信他们呢?
哥伦布曾经说过:“世界是勇敢者的。”喊着“我不行”长大的孩子,将来肯定竞争不过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1)
一个小学生曾经认真地问我:“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快乐?”我告诉他说:“帮助有困难的人。”“为什么呢?”他问。我说:“助人为乐嘛!”他笑了,说:“那只不过是个词语。”我说:“不,那是真理。帮助别人的确是一种快乐。”
“助人为乐”这四个字,蕴涵着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意义。“助人”为什么会快乐呢?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由于你的帮助和付出,使别人的困难得到解决,把别人的不方便变成了方便。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你一定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呢”!正像大文学家歌德所说的那样:“你若要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人创造价值。”
一个满怀着爱心的人,能够随时发现别人的困难,并且能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做自己的责任。能够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是一种幸福。
1996年2月,云南丽江发生大地震。震后第三天,丽江团县委书记木志英给“知心姐姐”打来求助电话。当时,我担任中国少年报社副总编辑,立刻通过报纸,发动全国小朋友和灾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那时,我骨折了的右脚刚好,又拎着一个笨重的却没有轮子的箱子乘坐飞机。不巧的是,上飞机时需要在停机坪走上一大段的路程。我走几步,便停下来歇歇,还在担心着刚刚好的右脚。
“如果有人帮我一下就好了!”这个念头刚刚从我脑子里闪过,我耳边就传来一声关切的问候:“你需要帮助吗?”说话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一定是走过我身边时看到了我的困境。
我心里一阵感激,不由自主地坦白说:“我需要帮助!”
这位先生二话没说,拎起我的箱子就朝飞机走去。来到机舱门口,他又问我:“你在哪一排?”
“23排。”我回答。
于是,箱子被放在23排的座位旁边。而我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来得及对他说,这位先生已经穿行在机舱拥挤的人流中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