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原来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由一位名叫库尔梁德采夫的俄国人在中国买到后携带回俄国去的。大约从1751起,俄国便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批传教士团,其成员每十年一换, 从1751年至1949年,共轮换了20班次。库尔德梁采夫不是传教士,而是一位大学生,他是随第十一班传教士团于1830年到达北京的。据现有资料证明,在每一班传教士团到中国时,都有一些学者、专家和大学生同行。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让他们亲自去学习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地理物产……等等, 以便更好地培养一批深谙中国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库尔德梁采夫在中国生活仅两年,据记载,他于1832年因病离开中国,这部 《红楼梦》的抄本大概就是他回国时带走的。
至于库尔德梁采夫画国后将此抄本藏于何处?进行过什么样的研究工作?统统都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这十珍贵的抄本直至1963年才由一位著名的俄国汉学家李福清() 在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东方手稿部内发现的、因此,列藏本俄国行的悬案应当说基本上已得到解决了。
(3)梦觉主人序本(又称甲辰本)。此本序的末尾署“甲辰岁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故名。此甲辰年当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八十回。此本1953年发现于山西。八十回书分装八函,每函五册,每册两回,每叶十八行,每行十二字。卷首有序,序中指出“红楼梦”三个字的意义:“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提到书的作者:“说梦者谁,或言彼,或言此。既云梦者,宜乎虚无缥缈中出是书也。”序终还说:“书之传述未终,馀帙杳不可得。既云梦者,留其有馀不尽,犹人之梦*,兀坐追思,置怀抱于永永也。”此本对脂批作了大量删除,但保留的评注使我们知道它是一部脂评本。
此本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首题“红楼梦”。甲戌、庚辰、己卯诸本都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戚本、蒙古王府本单署“石头记”,不见“脂砚斋”字样;而该本目录之前,每回前后,每叶中缝,都标明“红楼梦”三字,这是此本与各脂本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二是它的底本比较接近“甲戌本”,但对正文作了较大的删改,后来的程高本系统主要是沿用了这种改动。三是这个本子原来底本上的“脂批”被大量删去,剩下的脂批只有230多条,主要分布在前四十回,后四十回中只有一条,这个戚本相同。这个本子是“脂本”与程高本中间过渡的一个本子,上承脂本原状,保留了许多脂本原来的文字,下开程本先河,出现了大量异文。此本现将于北京图书馆。
(4)蒙古王府本。此本原为清朝蒙古王府所藏,故名。1961年春,由北京图书馆收得。此本原是八十回本,内缺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后据程甲本钞配拼齐为一百二十回本。它的题名不似梦觉本用《红楼梦》,也不似甲戌、庚辰本那样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是用《石头记》,与戚本一致。它的前八十回正文与批语与“戚本”都大体相同。此外,它独有六百多条行侧墨批,为他本所无,所以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5)南图本。存八十回,与戚本、蒙古王府本绝大部分相同,三者之间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为同一系统。戚本在有正书局印刷的时候有改动的地方,与南图本对照,可以知道戚本作了怎样的改动。
(6)靖藏本。此本原为扬州一位姓靖的人所收藏,存七十八回(前八十回缺第二十八、二十九两回,第三十回缺三页),1958年该本在南京出现,后迷失。南京一位叫毛国瑶的先生细读过此本,并对照戚本录出了一百五十条戚本所无的批语。现在已知,这些所谓“靖批”,出于伪造。 靖应鹍藏本是《红楼梦》的一个早期抄本,属于脂批本系统。因为其收藏者名叫靖应鹍。故此称之曰“靖本”或“靖藏本”。靖应鹍是满族旗人,原籍辽阳 。他的家族祖先约于清乾嘉时期从北京迁到扬州。清末又从扬州迁居南京浦口 。靖本《红楼梦》系他家祖传之物,但究竟是他家哪一代祖先从何处得到的,现已无从查考,成为悬案。
这个抄本在靖家默默地埋藏了至少百年,直到1959年才被人发现,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重视。发现者名 叫毛国瑶,是靖应鹍的朋友,毛国瑶于1956年考入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第二年就被错划“右派” 并于1959年遣送回浦口老家。他当时的心情十分寂寞苦闷,一天他去靖家作客并借书阅读。于无意中在书堆里发现了这部十厚册的抄本《红楼梦》。自1954年全国性的《红楼梦》讨论以来,这部书的价值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