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吏恰巧外出,马遵听说蜀军来攻,便吓得不敢回去,打算向东赶往上邽,投奔现任雍州刺史郭淮。姜维担心自己母亲的安危,于是返回到冀县(天水郡守的治理之地),冀县的官吏、民众不让姜维进城,有人说他是叛贼,有人建议他代表冀县去和诸葛亮谈判投降的事情。姜维无奈,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三国志。姜维传》: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魏略曰: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卻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语与本传不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4)
与南安、天水郡相比,陇西郡的表现非常突出。陇西郡太守游楚召开吏民大会,高声说:“本郡守平时对大家没有什么恩德。如今蜀兵来临,各郡吏民纷纷响应诸葛亮,这可是诸位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呀。本太守誓死为国家坚守此郡,想投降的人现在就可以把我的脑袋拿过去。”
根据《魏略》记载,游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所在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可以说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而他大义凌然的态度也激起了民众的决心,他们纷纷含泪发誓:“誓死与明府并肩战斗,绝无贰心。”
游楚又给大家分析了一下当前的情况,他说:“如果大家还拿不定主意,那么我可以为你们出个主意。如今南安、天水已经响应了诸葛亮,敌人肯定会马上攻过来。大家先好好抵抗,等国家救兵到来,敌人必然离开,那么各位都是守义之人,自然都会加官晋爵。如果救兵不来,蜀兵又攻得急,你们再取了我的脑袋投降也不迟啊。”
游楚将陇西郡吏民安定下来,然后开始加紧部署城防。不久以后,蜀兵攻到城下。游楚派遣长史马颙出城列阵以对,自己则在城上对蜀将说:“如果你们能切断陇西和东边的联系,那么一月之内则陇西必会不攻自破;如果不能,那么你们只会白浪费功夫。”
游楚的话刚说完,马颙的阵仗便开始擂鼓齐鸣,杀向蜀兵。蜀兵不敢应战,仓皇退走。诸位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蜀兵会惧怕陇西的守兵?这只能说明孔明派来的人马较少,而且这些人马无名将率领,且将帅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
(《三国志。张即传》引《魏略》: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所在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太守无恩德。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此亦诸卿富贵之秋也。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卿曹若不原,我为卿画一计。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人人获爵宠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于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
诸葛亮虽然没有拿下陇西郡,但北方的安定郡却响应了诸葛亮。从地图上看,安定郡已经靠近了北边羌胡人的地界。此郡由于###。以往就发生过多次叛乱行为,所以此次响应诸葛亮也可理解。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