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并经平津前线指挥部和傅作义的批准。
1月21日,苏静和王克俊、崔载之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同一天,傅作义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高级军政官员会议,先由参谋长李世杰讲述了当前形势及和谈经过,再由王克俊宣读了协议条文,随后征求与会者的意见,绝大多数人表示赞同,只有少数中央系将领不愿留下来执行协议,要求回南京。为减少执行协议的阻力与破坏,在征得解放军同意后,傅作义允许第四兵团司令李文、第九兵团司令石觉及第13军、16军、31军、94军团以上军官于23日乘飞机返回南京。会后,傅作义即将协议正式下达到各部队执行。
1月22日,《北平日报》等报刊刊登了协议的要点,北平市民得知后,奔走相告,欣喜万分。
为保证北平的守军顺利开出城外,使傅作义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部署,中央军委指示平津前线指挥部,傅部第一个军的部队在22日按照原定计划出城外,其余各部适当可以推迟。傅作义也作出了精心部署,以嫡系骑兵第4师于22日最早出城,其余各部从26日起陆续出城,以重建的嫡系第104军负责维持北平治安,最后出城。
平津前线指挥部成立北平警备司令部,任命第13兵团司令程子华为警备司令兼政委,由第4纵队担任北平的警备任务。在第4纵队入城前,特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城市政策纪律教育,由于政策纪律教育细致深入,使第4纵队在北平警备过程中赢得了“仁义之师”的盛赞。
1月31日上午十二时三十分,第4纵队之第10师从西直门进入市区,与傅作义部第104军交接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也宣告结束。
2月2日,第4纵队的第10、11师入城,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北平市人民政府也同时入城办公。自此,北平――这座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怀抱。
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北平的和平解放,确保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命安全,确保了一座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完好无损,简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善莫大焉!
诸葛亮智取汉中
诸葛亮智取汉中
三国时期,蜀兵挺进汉中,曹操派出徐晃作为先头部队前来迎战。徐晃有个副将叫做王平,对汉中地形地势非常了解。王平极力劝阻徐晃不要带领大军渡过汉水扎营,可是徐晃根本不听劝阻,执意带军过江,这还没有两军交战,曹军就在路途上耗费了不少的体力。
这边蜀国的黄忠和赵云前来迎战徐晃,黄忠分析到徐晃有勇无谋,并且看到曹军从早到晚一直让弓箭手向这边放箭挑战,估计到晚上也没有了战斗的力气,到时候和赵云来个两面夹击,打败徐晃不成问题。
果然到了晚上,曹军已经疲惫不堪,没有力气继续挑衅,更何况打仗了。这个时候,蜀国军营鼓声大振,黄忠从左边出击,赵云从右边进攻,徐晃溃不成军,死伤不计其数,逃亡的士兵也多数淹死在江中。王平这个时候已经投奔了赵云,成为蜀国的得力战将。曹操看到大败而归的徐晃,又得知王平已经投奔蜀国的消息,非常的生气,决定亲自率领军队与蜀兵对战。
这场黄忠、赵云与曹军先锋徐晃的首次交锋中,蜀军采用的就是“以逸待劳,安养我方之锐气,消耗敌方之士气”的战术。徐晃从早到晚挑衅的过程,就是曹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消耗体力与士气的过程,耗到最后,曹兵已经精疲力竭,军心懈怠,不敢安心驻扎,更不敢上前应战,而蜀军则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士气正盛,全力出击。徐晃岂有不败之理?
亲自出马的曹操能否让战役有所转机?诸葛亮的第二个计谋利用了曹操一生多疑、凡事都很悲观总是想到最坏结果的性格弱点,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曹操大军后退三十里,这连环计的第二步又是如何实施的呢?
曹操亲自统率大军来到了汉水边上安营扎寨,曹军蜀军隔水相望。诸葛亮这个时候看到汉水上流地带有个土山,可以埋伏一千多士兵,于是计上心来,吩咐赵云带着500个士兵,个个都要拿上锣鼓号角,埋伏在那个土山的后面,半夜或者黄昏的时候听到这边放炮的信号,那边就鼓号齐鸣,但是不要出兵。
第二天,曹兵前来挑战,见蜀兵坚守阵地不出兵,只好回营继续等待。晚上,诸葛亮见敌军灯火熄灭,就下令放炮报信儿。赵云听到后,也吩咐鼓号齐鸣。曹兵以为蜀兵进攻,急忙起床迎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