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凉州暗流涌,北境风云动中(第3/4 页)
太大,且存在于几乎全部汉末群雄本传中,实在绕不过去,恐怕《3国志》中都不会有《袁绍传》。
《后汉书》中,袁绍本传万余言,《3国志》不足3千字,有意思吧?
而且,专美传主、隐恶扬善的史官行规,居然不适用于袁绍,有意思吧?
原因很简单,曹操是袁绍幕僚,给袁绍打工!
姓易的只字不提此事,1味给曹操洗白…
也对,那厮还拼命给西方老爷们洗白呢,西方老爷是他衣食父母,为了资本,人家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贬低老祖宗,抬高西方老爷,贬低我们华夏神州的文化自信。
不提这等小人,此等小人污云某之手!
接着说夏侯惇。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所以,此军功必然与袁绍有关,史官们不好写进史册,干脆以春秋笔法,1删了之。
夏侯渊和赵云之间的排辈…
确实太乱了!
按照张飞排,赵云矮夏侯渊1辈;按照赵旻排,赵云又长夏侯渊1辈;按照同僚关系、年龄排,2者平辈…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至晚在初平2年(191)7月时,于夫罗依旧处在袁绍麾下。
韩馥幕僚赵浮动所说的“于扶罗新附袁绍,未肯为用”确系实情。因为初平2年(191)袁绍夺取冀州魏郡之后,于夫罗便“欲叛”,而袁绍、张杨“不从”。于夫罗遂胁迫张杨1起离开了冀州。
单于欲叛,(袁)绍、(张)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魏书张杨传》
这里的“欲叛”指的是于夫罗想脱离关东诸侯阵营,投入董卓阵营。
佐证便是张杨在被于夫罗胁迫离去之后,立刻受到董卓重用,被授予建义将军,领河内太守。
可知于夫罗的投效对象就是董卓。
(董)卓以(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魏书张杨传》
袁绍由于张杨、于夫罗等人的离去,元气大伤,十分恼怒,遂派遣大将麹义(1作鞠义、麴义)追击,在邺县之南击溃叛军。
于夫罗兵败之后,南下黎阳县,并在此击破度辽将军耿祉,于是“众复振”。
(袁)绍使将麹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张)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魏书张杨传》
前文已述,“度辽将军”是汉廷监视南匈奴王庭的重要人物。
不过按理来说,度辽将军应被设置在并州,而不应在魏郡黎阳。
鉴于袁绍曾拥立刘虞为帝,并多次借刘虞“领尚书事”的名目“承制封拜”,耿祉这个度辽将军很有可能是袁绍自封的,意在监视于夫罗。
(袁)绍等复劝(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魏书公孙瓒传》
于夫罗战败之后,便投靠了黑山张燕。
按《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初平年间(190-193)和袁绍联合的时候,曾共同“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
(于)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书武帝纪》
眭固是黑山军将领,曾与于毒等人围攻兖州东郡,后为曹操所破。
内黄县在冀州魏郡,初平4年(193)黑山军攻破魏郡邺县,端了袁绍的老巢。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魏书武帝纪》
(袁绍)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英雄记》
由此可知,于夫罗背叛袁绍、投入董卓麾下以后(191),1直在冀州地区和黑山军头目张燕联合,并不断骚扰袁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