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谯县访故友,征讨或难休下(第3/4 页)
作为虎豹骑首任统领,曹纯的属性完全驾驭不了这支精锐重骑兵!
所以,暗耻之名,实至名归。
《尚书》当然不是赵旻所认为的糟粕,恰恰相反,《尚书》中的公文体裁,被两汉奉为圭臬。
所以那只是赵旻1家之言,赵旻痛恨《尚书》罔顾史实、猛吹上古帝王而已。
《竹书纪年》已证实,天下乌鸦1般黑。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咱们说过了曹仁和曹纯;
这1章,咱们从曹洪继续说下去。
曹洪的情况与曹仁、曹纯相似。
陈寿对曹洪的记载,是“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
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魏书9曹洪传》
曹洪是恶棍富豪,纵横不法,与谏议大夫“匡正君主得失”的任职要求,相去甚远。
与仁相似,建安之前,洪先后为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
可知其人1直在军界打拼。
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魏书9曹洪传》
因此建安初年(196)洪骤迁“谏议大夫”,改挂“虚衔文职”,必有隐情。
即曹操利用“京官儿”的名目,将心腹将领留在身边。
至于原因,亦如前文所述,即避免袁绍的征调。
当然,与曹仁兄弟的“议郎”相似,曹洪的“谏议大夫”也是掩人耳目的虚称。
其之后依旧从曹操征伐,又迁“厉锋将军”云云。
曹氏核心人物,就此介绍完毕,咱们来看看夏侯氏。
夏侯兄弟在建安元年的职官变迁,完全失载。
夏侯渊的履历变迁表中,自陈留、颍川太守之后,便突然蹦到了“官渡之战”。
太祖起兵,(渊)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魏书9夏侯渊传》
陈留指兖州时期(西历191-195),颍川则指建安时期(196-220)。
渊为颍川守,大概未曾受到袁绍征发;
抑或曹操未雨绸缪,借此断绝袁绍的念想。
注意:许县属颍川郡。
夏侯惇的缺载情况更严重。
其本传自兖州平叛后(194-195),便跳跃性地转入“太祖平河北”,即曹袁之战(200-207)。
时大旱,蝗虫起(指兖州之乱),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魏书9夏侯惇传》
考虑到盲夏侯是曹魏元勋,还参与了荥阳之战(190)等“奠基性质”的革命事业,建安元年(196)天子东迁,何等大事,夏侯惇不可能没有升迁擢拔。
失载的原因,只有1个,就是不方便录入史书。
《夏侯惇传》的缺载问题、几乎是《魏书》中最严重的。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因史料所限,我只能略作猜测:
夏侯惇早期的军功,恐怕多与袁绍有关,故不好录入史书。
曹仁、曹洪、曹纯在建安初年(196)还能以“议郎”、“谏议大夫”的虚名略加遮掩,而夏侯惇则完全失载,恐怕与“助战河北”有关。
还是那句话,读史1定要带好手和眼。
公孙瓒的记载,与袁绍相同,也消失了两年,甚至至今还有许多人相信,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就1蹶不振…
这可能吗?
真是难为了秽史的那1帮子烂人!
他们无法做到逻辑自洽,只能骗骗人云亦云之辈!
袁曹方睦时代(190-198),两家合兵记载数见不鲜。
诸如兖州平叛,是曹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