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谯县访故友,征讨或难休上(第3/6 页)
刘焉传》
虽说父子2人确实具备了上述部分特征,但若仅以此言蔽之,未免失之武断。
刘璋绝非窝囊废!
众所周知,益州在刘璋、刘焉父子当权时,有两大集团:益州集团及东州集团。
刘焉掌权之后,镇压川地豪族,转而重用羌夷、张鲁与东州人。
刘璋虽与蜀中豪族有些许牴牾,大体上却重用川地豪右,风气1变。
“东州士”是1个存在于益州的特殊集团。
按《英雄记》与《华阳国志》描述,东州集团主要由3辅人(关中人)与南阳人构成。
3辅即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3郡,在故司隶校尉部西侧。
长安即隶属京兆尹。荆州南阳,则通过弘农郡武关,与关中地区相连。
由于初平(西历190-193)、兴平(194-195)年间的战乱与饥荒,大量3辅人与南阳人逃入益州避难,被刘焉纳入麾下。
南阳、3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刘焉)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英雄记》
在刘焉统治期间(188-194),“东州集团”充当了镇压益州豪强的工具,它与东吴的“淮泗集团”,蜀汉的“荆楚集团”,在本质上毫无差别。
(刘)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遣张鲁断北道。枉诛(益州)大姓巴郡太守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华阳国志刘2牧志》
刘焉死后(194),原定继承人刘瑁被废,刘璋因为“温和暗弱”而被益州大族矫命拥立,因此他在心理上更倾向于益州豪族,东州集团遂失宠。
(益)州大吏赵韪等贪(刘)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蜀书刘璋传》
刘璋继位同年(194),东州系统便发生叛乱,甘宁、沈弥、娄发等将领亡入荆州,归刘表。
(刘)焉死,子璋代为刺史。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刘)璋。--《英雄记》
按陈寿《吴志》,甘宁籍贯益州巴郡;按韦曜《吴书》,甘宁本籍荆州南阳,因此可以视作东州集团的人物。
(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韦曜《吴书》
建安5年(200)益州大族赵韪叛乱时,东州集团因为“畏惧被诛”才拼死力战,可见他们与刘璋之间,已经严重貌合神离。
蜀郡、广汉、犍为皆应(赵)韪。(刘)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刘)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英雄记》
所以,刘璋放弃乃父的既定政策、改弦易辙有充足理由。
因其权位“实系篡夺”,原定储君是东州人拥护的其兄刘瑁;而川地豪强“废瑁立璋”。
而正因此,刘璋才与东州人貌合神离。
为了解益州赵韪之乱的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刘焉刘君郎。
不同于直观印象,刘焉入蜀并非坦途,颇费了1番周折。
彼时川地暴乱,流贼马相杀刺史郤俭、攻屠3郡;先自称黄巾、又自称天子。
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自称天子,又寇巴郡,杀郡守赵部。--《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
注:郗俭即郤俭,郤正祖父。
注:3郡,即蜀郡、巴郡、犍为。
刘焉本太常(9卿),仕宦长安。得为益州牧,本就是因前任刺史郤俭被流贼击毙。可见彼时川地之险恶。
益州暴乱,津涂断绝。刘焉根本无法入川,只能蜗居荆州,观时待变。这与后来刘表“盘踞襄阳,窥伺江陵”何其相似。
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情况很快起了变化。
流贼马相被川地大族贾龙所败,龙遣使赴荆州迎焉。
焉入川,占据贼人老巢,将刺史治设在绵竹。
州从事贾龙,先领兵数百人在犍为,遂纠合吏人攻相,破之,龙乃遣吏卒迎焉。--《后汉书卷7十5刘焉传》
由此可见,刘焉牧益州,实倚赖于川地豪强的拥立。
若非州中大族贾龙,刘焉连川蜀大门都进不去。
刘焉出镇之始(即“身在长安”时),又受到侍中董扶、太仓令赵韪的影响。因董扶称益州有“天子气”。
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蜀书1刘焉传》
有趣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