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堕4(第3/5 页)
们聊1聊皇帝们。
刘协智商降低,其实是再寻常不过之事。
因为其人被曹操软禁久居深宫,已经与外界严重脱节。
其实不止刘协,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亡国之君,即便此人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也挣不脱他们身上的1个共同点。
这是由于血统继承制度那天然的弊端。
在“家天下”中,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皇位总是在家族内部传递。
在宗法专制社会,开国皇帝几乎个个英明神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子孙的素质往往呈现断崖式下跌,大抵可以概括为“皇帝的堕落”。
拟之民间亦然,“富不过3代”的谚语,便是对此现象的生动反映。
皇帝堕落的现象,历来被史家所留意。
其大抵被解释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识5谷、不辨6畜”。
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陈书后主纪》
诚然如此。
如果1个人从生到死都不曾接触过民间,那其统治手段自然谈不上高明。
比如崇祯皇帝,励精图治,最后整肃吏治的善意,却沦为加派3饷的恶政,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灾难。
崇祯作为1个1辈子从未和任何普通百姓、有过任何接触的权贵子弟,对民间自然1无所知。
他所谓的决策不过是自己异想天开的意淫。
而明朝内阁由大官僚、大地主组成,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崇祯的弊政,也乐见其成。
明朝末期,处理流民武装的讨论,最终从“放粮赈灾”变为“派饷镇压”,导致了更加剧烈的民乱。
崇祯这个冤大头,也便顺理成章地吊死了。
今海内民穷已极,物力几何?有额编又有加派,有正供又有杂项,有见征又有带征。顷者催使4出,追呼遍野,敲朴淋漓,民间鬻子析骨之惨,种种不忍见闻。--《崇祯长编》
这与刘协何其相似?
赵旻焉敢还政于此昏庸之辈?
朱由检死前1定很不甘心。
他在位十7年间,不观歌舞,不近女色,苦读圣贤书,还经常延揽学者在宫中讲授经典,最终却沦为亡国之君。
何也?
其实问题就出在“圣贤书”上面。
中国的圣贤书,劝人向善不假,却把历史的尔虞我诈、政治的阴暗冷酷1笔抹杀;或者微言大义,美其名曰“春秋笔法”。
宫廷教师在给皇帝上课时,也断然不敢涉及这些阴暗面。
试想,皇帝长期接受这样“干净”的教育,能懂得什么人情世故?
历史上绝大多数守成之主,能力都庸劣不堪。
因为这种宫廷教育,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培养出1个“学术修养很高、情商水准很低”的儒士。
更多见的情况,则是培养出1个“既不学无术、又耽于逸乐”的昏君。
窃以为,若朱由检不那么敬业,或许明朝国祚还能延长数十年。
虽然最终还是会完犊子。
没办法,明朝的社会体制,已经决定了其国祚不可能太久。
经济严重畸形嘛!
朱由检,与刘协相似之处不少,所以,由其人做引子,咱们来引申讨论1下3国皇帝们。
曹刘孙3家的子孙辈、素质远逊于父祖辈,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甚至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1类的谚语。
实际操作中,在“圣贤书”的问题之外,又有新的情况。
即:封建王朝的创业之主,本身就是历史的捏造者。
这就导致其后世子孙,对权力更迭的认知,更加模糊。
先来看捏造历史最离谱的曹魏:
曹操作为“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人间枭雄,戎马3十年,对民俗百态、人情世故可谓了如指掌。
然而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曹操总是不惮于撒谎的。
最典型者便是袁曹的复杂关系。
袁绍作为曹操的昔日主君,曾在曹操创业之初(西历190-196)给予了巨大的助力。
袁绍不仅先后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还在张邈之乱(194-195)时伸出援手,拯救曹操于水火之中。
(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袁绍)唯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