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卫府大纛升,壮士气豪雄1(第4/5 页)
的政治立场1目了然。他对司马懿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好话的。
在曹爽覆灭(249)后,夏侯霸亡奔川蜀,对刘禅表示“司马氏自当作家门”。所谓“作家门”即谋逆篡代。
夏侯霸奔蜀,蜀朝(指刘禅)问:“司马公如何德?”霸曰:“自当作家门。”--《魏晋世语》
虽然夏侯霸这番话,是在曹爽死后才有感而发,但也不难看出,他在入川之初便敏锐地预言了事后发展,可见他对司马懿的腹诽,必然早已有之。
由上可知,至少在明帝时代(227-239),曹魏阵营中的功勋元老,对司马懿的评价便产生了严重分歧。
综上所述,司马懿的“忠奸之辩”,绝非在正始年间(240-249)才出现。
我们了解1下正始初年的“权归台阁”
齐王曹芳继位之始,即正始元年(240),曹爽与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分享最高权力(录尚书事)。
览查《魏书曹爽传》与《晋书宣帝纪》,2人的政治待遇,书法几乎完全相同;唯1的差异,便是曹爽的大将军,班次略在司马懿的太尉之上。
但“录尚书事”(总揽朝政)的权力,说明了彼时2人完全对等的政治地位。
拜(曹爽)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魏书曹爽传》
齐王即帝位,迁(司马懿)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曹)爽各统兵3千人,共执朝政。--《晋书宣帝纪》
由于司马懿在地方设置“大中正”,垄断了选举权,因此曹爽讽喻夏侯玄致书司马懿,欲改易制度,详见《夏侯玄传》。
之后曹爽又授意群臣推举司马懿为“太傅”(上公),希望通过地位上的尊崇,使司马懿在“录尚书事”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使尚书台奏事先呈报自己,从而得制轻重。
(曹)爽白天子,发诏转(司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魏书曹爽传》
有1种观点,认为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是明褒暗贬,这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太尉(3公)还是太傅(上公),均是荣衔,并无实权。
司马懿真正的权力,来自在内“录尚书事”,与在外“都督中外诸军事”。而曹爽并未剥夺(也无法剥夺)司马懿这两项特权。
换言之,曹爽尊崇司马懿,实际是自己先做出高姿态,希望司马懿投桃报李,做出让步。
这与《曹爽传》中记载的,“初以太傅功高德劭,恒父事之”是完全吻合的。
初,(曹)爽以(司马)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魏书曹爽传》
至于被收归的权力,来自尚书台。彼时尚书台的负责人,名义上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实际由何晏、邓飏、丁谧等人把持。
(曹)乃以(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晏典选举。--《魏书曹爽传》
其中何晏是曹操女婿,丁谧是谯沛出身,也是曹操妻族丁氏的族人,邓飏凭借与何晏同乡(南阳)关系入统台阁,曹爽借此牢牢控制了中央的人事任免权。
在控制京畿的军政问题上,曹爽任免毕轨为司隶校尉(京畿刺史),李胜为河南尹(洛阳是河南郡治)。
其中毕轨儿子尚曹魏公主;李胜出身南阳,与驸马何晏同乡,均党附曹爽。
(毕)轨司隶校尉,(李)胜河南尹。--《魏书曹爽传》
通过正始初年的1系列操作,曹爽将京畿地区的军政大权,与中央的用人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是哪个狗贼说曹爽昏聩、4意妄为的?
人家这套操作绝无问题!
真正影响曹爽声望的,是正始5年的讨伐季汉。
正始5年(244)3月,曹爽与表弟夏侯玄,急匆匆前往长安,发动伐蜀战役。
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途遇暴雨,伐蜀无功而返,严重损害了曹爽的个人威望。
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魏书钟毓传》
此役在魏国被称作“骆谷之役”,在蜀国被称作“兴势之战”。在《曹爽传》、《夏侯玄传》、《后主传》、《费祎传》、《姜维传》与《王平传》中均有涉及。
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蜀书姜维传》
需要注意的是,曹爽西征,并不是针对蜀汉,而是针对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