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刘子台抗命,赵从文出征下(第4/5 页)
曹宇为首的谯沛亲贵之时,2人便立刻撕引发篡国大祸。
(刘)放、(孙)资趋而往,复说止帝,(明)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刘)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孙礼(幽州涿郡)是明帝临终时,托付给曹爽的大将军长史(幕僚长),本应忠于曹氏。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孙)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魏书孙礼传》
但作为河北士族代表的孙礼,最终却背叛曹爽,投靠了司马懿;他还在处理“郡界纷争”问题上,公开站到了马党1边,拆曹爽的台。
司马宣王谓(孙)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8年……”(孙)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孙)礼上疏……(曹)爽见(孙)礼奏,大怒。--《魏书孙礼传》
卢毓(幽州涿郡)是大儒卢植之子,曾公开与明帝唱反调。
彼时明帝欲恢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称“以名取士,如画地作饼”;但卢毓却公开称赞“以名取士”的优点,实际是对曹魏国策的反动,本质是在维护士族门阀的垄断地位。
(明帝)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卢)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魏书卢毓传》
蒋济是冀州士族领袖崔琰的门生,也是司马懿的好友。
他在中护军(禁军副官)任上卖官鬻爵、赃污狼藉,还笑称“工资太低,物价太高,赚点儿外快补贴家用”。当赃官竟当出心得,令人瞠目结舌。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5百匹”。宣王(司马懿)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1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魏略》
更讽刺的是,司马懿闻讯,又与蒋济“相对欢笑”。
可见这群曹魏元老,完全把“国家”当成了“自家”,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西晋建国未久便断祚夭亡,与统治阶级的糜烂,是不可分割的。
综上所述,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与曹爽为代表的谯沛集团,实际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谯沛集团希望维护“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而河北集团则希望复辟“寡头共荣”与“门阀政治”,矛盾难以调和。
但此事的本质是利益之争,最终酿成惨烈的砍杀事件(249),也确实出人意料。
比如司马懿的铁杆盟友,彼时与其“同乘1车”的太尉蒋济,便公开反对杀害曹爽。
(蒋)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曹)爽诛,(蒋)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魏晋世语》
蒋济的心思不难理解。
曹爽掌权时,虽然对政敌多有打击,但手段相对温和,始终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因此马党得势之后,也不宜擅启杀戮。
但司马懿的真实心思,哪是蒋济这个赃官蛀虫所能理解的?
司马懿就是要趁此机会,篡夺曹魏国祚;如今刀斧在手,岂会放过天赐良机?
从历史的记载看,正始之变前,曹魏的耆老勋旧,大多数都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但在司马懿大开杀戒之后,他们便纷纷走到了司马氏的对立面。
其中李丰、许允、王凌,包括后来的陈泰、诸葛诞,都属于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结果上看,冀州的耆老集团,实际是司马懿篡夺之始的工具。
而功成之后,对待那些不肯继续臣服自己的昔日盟友,司马氏也便视之若草芥,弃之若敝履;甚至不惜加以残害。
《晋书宣帝纪》1反常态,在帝王本纪的赞语部分,骂司马懿“内忌外宽,猜忌多权变,承忍死之托,无殉生之报”,最后大笔1挥,给司马懿定性为“前忠后乱”。
可谓入骨3分,发人深省。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晋书宣帝纪》
有趣的是,《宣帝纪》的赞语,是由李世民亲笔撰写。
考虑到唐太宗允文允武,功高盖世,可见司马懿之所作所为,在中古时代的英雄人物眼中,是何等不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