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上(第3/4 页)
诸葛亮的论述重点,在于董卓之后的曹操与孙权。
在诸葛氏口中,曹操“拥兵百万,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3世”,2者均属于“不可图”的对象。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换言之,3分天下的格局中,北方(冀、青、幽、并、兖、豫、徐、司隶)与东南方(扬州)早已确定归属;
雍凉与交州则地处边鄙;剩余地区,唯有荆益2州。
《隆中对》至此,仅仅是陈述了彼时人所共知的事情:即曹操、孙权家大业大,难以图谋,因而不得不退求其次。
览查史料,可知在刘备流亡荆州的翌年(202),袁绍便染病身亡。曹操自此威震河朔,天下再无人敢与争锋。
(袁)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建安7年)夏5月,死。--《魏书武帝纪》
孙氏立国江东,自孙策渡江(195)算起,大约有十余年,虽然谈不上“已历3世”(孙坚发迹不在扬州),但基业规模也远非刘备可比。
需要注意1点,诸葛亮谈到的“江东国险民附,人为之用”并非实情。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3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江东有长江天险不假,但江东大族,尤其是会稽(虞、魏、孔、谢)与吴郡大姓(顾、6、朱、张)的政治态度却偏向保守。他们当中的许多家族,对孙氏阳奉阴违;甚至连鲁肃(扬州9江)这种流寓士人,也1度打算离开孙权。
深险之地(指山越)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指扬州宗帅)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指客居江东的流寓人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吴书吴主传》
刘子扬(刘晔字子扬)与(鲁)肃友善,遗肃书……(鲁)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吴书鲁肃传》
因此,江东“国险”不假,“民附”则不然。不仅地方豪强如此,就连扬州百姓,对孙氏的统治也颇为抗拒。比如对山越的战争,《吴书》中俯拾皆是,贯穿了孙权的统治阶段(200-252)。
“山越”即躲入山中避役的扬州百姓,他们与地方宗帅勾结,成为阻挠中央集权的障碍。
山越的释义,可参考唐长孺先生《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换言之,刘备3顾茅庐之时,天下大势已成。彼时可供图谋的州郡,唯有荆、益2州而已,这也是诸葛亮谈到的“跨有荆益”的理论基础。
特别需要强调1点,“鼎足3分”的理论,并非诸葛亮独创,鲁肃在更早时候的《榻上策》中曾经先1步提出过类似构想。
不过彼时的鲁肃,将曹操、孙权、刘表3方拟作鼎之3足,而将益州排除在外——这大概与川蜀的封闭环境有关。
(鲁肃曰)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指孙权)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吴书鲁肃传》
在鲁肃的构想中,孙权应该先“鼎足江东”,进而“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最后“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依次对应经营扬州,讨伐荆州,吞并益州,最终南北分治,“建号帝王”。
这也是本书中孙策的核心战略。
诸葛亮的计划与鲁肃相似,都属于南北两分的战略格局;但由于彼时已经无法图取江东,因此不得不进占川蜀。川蜀地形封闭,与《先主传》中的“基宇亦狭”相对应。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蜀书先主传》
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大势已定,“分治南北”断无可能,因此“鼎足3分”属于退求其次的方略。
我们重点咂摸1下“跨有荆益”。
《隆中对》真正的精妙之处,在于诸葛亮对“跨有荆益”之后的进1步计划。
首先,看诸葛亮是如何描述荆州的。
在诸葛亮口中,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乍看之下,似乎是在描述荆州的地理位置,其实并非如此简单。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隆中对》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应的是“东和孙权,西伐刘璋”。此1节人所共知,无须赘言。
“北据汉沔”是关键所在,它对应的是《隆中对》里的“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关羽)将荆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