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惊闻将生变,归心疾似箭下(第3/4 页)
董昭作揖:“既如此,主公,我等当速返许都。”
赵旻再次发愁。
“公仁公,然则白马渡之坚城又当如何?”
董昭笑道:“此事不难解决。”
赵旻对张辽所说的话,说白了就是指着和尚骂秃驴。
骂人不揭短,赵旻狠狠揭辽哥短,辽哥不怒才怪!
赵旻这次苟下来,确实赚大了。袁绍留在战场上的物资,都是赵旻如今急需之物。
赵旻留诸葛瑾在官渡战场,其实大有深意。
因为刘备太能忽悠!
历史上刘备屯驻新野时,将刘表麾下众臣忽悠地都对其人倾心不已。
而诸葛瑾的品行、才学均极为优异,又受鲁肃、刘晔等人熏陶,恰恰是刘备忽悠不动的那种人。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刘晔不在劝进者名单之列。
这或许说明,其人当时便已遭受曹老板敲打。
而当刘勋被诛后,刘晔更是彻底认清形势,死心塌地为曹魏出谋划策。
然而其人却屡遭猜忌,最终忧愤致死。
建安2十年(215)曹操征张鲁,粮尽欲退;刘晔拼死劝励,才得以克平汉中。
蜀中、汉中唇齿相依,汉中既破,蜀中“1日数十惊,刘备斩之不能止”。刘晔劝曹操1鼓作气,攻灭刘备,但此时曹操的心思已经不在建功立业,而想凭借收取汉中的的威望、积累政治资本。刘晔之计,遂不能用。
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1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裴松之
清代学者姜宸英,为此曾大骂刘晔,称他与刘备“同为宗室”,却助纣为虐。
(刘晔)策蜀是矣。但晔故宗室,区区炎汉,惟蜀1綖,而晔必欲灭之,譬之禽兽,其枭与獍欤?--姜宸英
实际姜氏是只知其1、不知其2。“刘勋之死”对刘晔的心理震慑是无比巨大的,刘晔必须通过“大表忠心”,才能获得曹操的谅解与信任;否则刘勋的昨天,便是刘晔的明天。
曹(220),刘晔辅佐曹丕。
刘备伐吴时(221),孙权腹背受敌,不得已向曹魏称臣。魏国群臣皆贺,唯独刘晔道破孙权的诡诈心思。孙权复叛,又是刘晔提前预知。
曹丕“伐吴不克”之后,对刘晔的功绩不但不予奖赏,反而加以斥责,称“不可只知道情势,还得知道如何替朕剿灭2贼”。
大驾停住积日,(孙)权果不至,(文)帝乃旋师。云:“卿(指刘晔)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2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魏书刘晔传》
有功不赏、无罪却罚。如此荒悖的反应,很明显不是正常的行为。
刘晔当年劝魏武伐蜀,魏武不纳;谏魏文孙权有叛心,魏文又不听。如今其言皆验,曹丕却反过来指责刘晔没有尽到责任…
我们通常将这种行为称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或者可以概括为:莫须有。
蜀将孟达来降(220),又是刘晔提前看出孟达“有苟得之心,日久必叛”。
(刘)晔以为“(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魏书刘晔传》
结果曹丕又不听,还将上庸、房陵、西城3郡1并封赏给孟达,赐达为散骑常侍(位同侍中),显贵无比。结果孟达在曹丕死后,果然叛乱,1如刘晔所言。
曹丕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了“敲打刘晔”的意味,即“篡夺者”内心深处对“汉室宗亲”的提防,因此魏朝皇帝对刘晔的“心理阈值”也就设得特别高。
换言之,刘晔的计策如果正确,曹氏君主也未必肯听(基本是从来不听);但刘晔的计策如果不验;那便正好有了诛杀刘晔的理由。
随着曹丕死去(226),曹叡继位,刘晔的前路似乎看到曙光。进爵东亭侯,食邑3百户。
3百户耶3百户,真真大方!
明帝即位,进(刘晔)爵东亭侯,邑3百户。--《魏书刘晔传》
从另1个角度看,刘晔在武、文两朝,屡建奇策,却连个“亭侯”都没混到,竟被提防到这个地步。
然而,刘晔在明帝朝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便又遭构陷,最终竟被活活气死。
如前所述,刘晔被长期猜忌,因此养成了“揣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