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但去莫复问,纷乱无尽时上(第4/5 页)
州系与凉州系冲突加剧,才遭王允、吕布所杀。
关中情况的败坏,也恰自卓死而始。正是李傕、郭汜等人横行无道,酿成兴平年间(194-195)的大饥荒,凉州霸府才就此瓦解。
时3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2年间相啖食略尽。--《魏书6董卓传》
董卓统治关中时期(190-192),关东联军从未有过哪怕1次“西进尝试”。
可见,彼时的关东军远非凉州军敌手,甚至兴平年间(194-195)都是如此。
联军的孱弱松散,令人发笑。看酸枣会盟的主持臧洪,便1目了然。
职场中,有时推你上去不1定是奖励,而是让你背锅。
酸枣是地名,在东汉末年是县级单位,隶属兖州陈留郡。
注:史书之所以用“酸枣”代称联军,大约是因魏武起兵于陈留己吾县(酸枣亦在陈留)。故为尊者讳,便因袭所称。
不同于文学影视作品,现实中的关东联军几乎从未会合,且分散各地。
袁绍部:
渤海太守袁绍、西园军假司马张杨,南匈奴单于于夫罗,3人会师在河内。
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魏书8张杨传》
这大约是河内太守王匡被董卓“修理”之后,不得已援引袁绍而来。绍本为渤海太守,引郡兵赴河内。
袁术部:
南阳太守袁术、长沙太守孙坚,2人会师荆州,坚驻军鲁阳。
(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鲁阳城。--《吴书1孙坚传》
冀州系:
冀州刺史韩馥屯兵魏郡邺县。
豫州系:
豫州刺史孔伷屯兵颍川。
兖州系:
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以及广陵郡功曹臧洪,5人会师在兖州陈留酸枣。
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魏书7臧洪传》
曹操此时便与张邈合兵。
魏武自逃离洛阳,从未返回老家沛国谯县,而是直接赴陈留投奔张邈。以麾下兵马来源看,其此时并非独立军阀,军队仰仗张邈,而头衔“行奋武将军”则仰仗袁绍。
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1武帝纪》
更可笑者,是酸枣联军的“升坛倡议人”,竟然是郡吏臧洪。
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魏书7臧洪传》
彼时臧洪不过是广陵郡功曹,郡级人事部高级佐吏,属于太守私自署置的“编外人员”,他甚至都不是体制内的。
凭借如此尴尬的身份,居然能成为“升坛盟主”;而太守、刺史们听之任之,简直笑掉大牙。
臧洪之所以被“赶鸭子上架”,实际是酸枣诸侯们谁也不想做“出头鸟”,都担心万1战败、董卓事后清算,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看“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便知其情由。
因此,满座郡守刺史、将军都督,竟放任甚至怂恿“编外人员”臧洪来做这个“首倡人”。
广陵臧子源就是个背锅的。
关东军阀之所以形成如此难看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毫无根基,缺乏实力”。
他们的窘境,与赵旻即将面临的情况相似,皆为未得当地豪族全力支持。
包括袁绍、曹操、韩馥、刘岱等所有军阀在内的“讨董义士”,都是临时任免、甚至自相署置的,最长也就不过出镇地方3个月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
关东军的刺史、牧守头衔是通过谁授意表奏的?
答案是:董卓老贼。
董卓在中平6年(189)8月上洛。最初摆出1副“虚怀若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嘴脸,大4擢拔朝臣,征召贤良。
冀州刺史韩馥,原本在尚书台供职。是董卓擢拔他做了冀州刺史。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后汉书卷7十2董卓传》
兖州刺史刘岱,原本是侍中,1个位尊而无实权的天子近臣。是董卓抬举他出镇兖州。
(卓)以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后汉书卷7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