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页)
泰州水灾,适逢梅兰芳在南京演出,“泰州同乡会”推荐凌文渊等二人邀请梅兰芳回乡赈灾义演。梅兰芳因上海有演出合同,无法应允,但当即捐出三千元大洋助济泰州灾民。1946年,梅兰芳曾在上海的“泰州同乡会”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解放前,泰州就有《望江南》词写到梅兰芳:“吴陵好,绝技柳梅双。檀板难消南渡恨,歌衫未卸北平装。一例管兴亡。”是说泰州一地产生了柳敬亭、梅兰芳两位艺术大师,他们虽不同时代,但都以自己的演出,关注着国家的兴亡。
1956年3月,梅兰芳在南京收到泰州堂兄梅秀冬的信,希望梅兰芳回乡看看。梅兰芳毅然改变行程,率妻子福芝芳、小儿子葆玖,以及剧团的一些人,乘上了开往泰州的汽车。
2,泰州寻根,终圆心愿
小城泰州,万人空巷,都涌到街道上去迎接和瞻望梅兰芳,梅兰芳饱含热泪,让车子开得慢一些,他将身子探出窗外,向父老乡亲招手致意。
梅秀冬拿出梅氏家谱,梅巧玲的曾祖梅世贤,住泰州东郊鲍家坝薛家庄。梅世贤之子梅万春,在泰州城里吴家雕铺学习雕刻,后在石人头巷开过雕刻铺。梅万春有四子:天根、天桂、天材、天富。梅天材继承父业,以雕刻木人、佛像为生。道光十年至咸丰十年(1830…1860),苏北频遭水灾,梅天材贫病去世,葬于泰州斜桥马家汪梅氏祖茔。梅天材妻颜氏率三子逃荒江南,只身而回,穷饿而死,说到长子巧玲卖给人家,至于另外二子,则语焉不详,或后人失记。
梅秀冬祖父是梅天富之子,与梅巧玲为堂兄弟,则梅秀冬与梅兰芳为第三代堂兄弟。梅兰芳遂拉着梅秀冬的手称“大哥”,让葆玖喊“大爷”。
梅秀冬遂领着梅兰芳及其家人、同事,到梅家祖坟敬献花圈,行祭祖之礼。
泰州当时只有容纳一千人的小剧场,梅兰芳毅然说,“我们这些在旧社会被称为‘戏子’的人,解放后受到党的重视和培养,成为人民演员,社会地位大为提高。作为人民演员,决不能脱离人民,要坚持为人民、为工农兵演出,不管是到小城市,还是到工厂、农村、军营,都要乐意去,认真演。”一番话,一片赤诚,感人至深。
在泰州演出,梅兰芳主动提出降低票价,后来还加演一场,一共六场演出。在义演中,梅兰芳从不拿自己的份儿,扣除剧团的收入之后,就用于捐赠。这次在家乡演出,也是这样处理的。
梅兰芳无意中听说有位白发老人排了几次队,都没有买到票,就特地委托剧场找到这位老人、安排了座位。
有一天在回招待所途中,来观望的人堵塞了道路,梅兰芳让车子停下来,下了车,和乡亲们握手。一位老太太说我跑了多少趟,都没有看到梅兰芳。梅兰芳说,我就是梅兰芳,你就仔仔细细看吧。四周的人们笑了起来,热烈鼓掌。
两年后的初秋,梅秀冬来到北京,梅兰芳将他珍藏多年的祖父梅巧玲画像给了梅秀冬,让他带回家乡泰州。五年以后,梅兰芳离开了人世。人们说,他无愧地下的祖先,他没有任何遗憾了。
1984年以来,随着“泰州梅兰芳剧院”、“泰州梅兰芳公园”、“泰州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的建成,泰州的“纪梅”活动年年兴盛,在梅兰芳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之际的活动更为隆重。国家主席李先念两次为“梅史馆”题写馆名。1992年,*总书记来到“梅史馆”,并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来到“梅史馆”,作《踏莎行》词一首,有“梅郎合受千秋供”之句,尤令人感动。彭冲、李铁映、谷牧、费孝通、胡绳等高层领导与著名人士也先后来到“梅史馆”并留下墨宝。泰州成立了“梅兰芳研究会”,开展了大量活动,印行多种“纪梅”书籍,创办《梅兰芳》杂志等报刊,在海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大师谢世,长眠万花
梅兰芳艺德高尚,抱病不误演出之事常有,解放后年岁渐高,工作又忙,发生心口隐痛。1961年5月31日,他还为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不久就因心绞痛住院,8月4日,周总理到医院探望,为他把脉,劝他安心休息,但梅兰芳挂念的是建党四十周年的演出,还有新疆铁路的庆典活动,心里很急。周总理对他一再安慰。三天后,8月8日凌晨4时45分,梅兰芳因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周总理任“梅兰芳治丧委员会主任”,决定将过去为孙中山先生准备而未用的一口楠木棺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