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1/4 页)
当时在社会上这也是个热门话题,报刊上炒得沸沸扬扬,经过激烈的争论,总算有了一些头绪,五花八门的意见,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派,一派主张走“机械技术现代化的道路”,简称美国或西德模式。又加毛主席早就说过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当时党中央领导又急切地提出1980年就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具有权威的命令,已经纳入了国家的规划,各有关部门都按这一规划积极地进行工作。
一时间这一主张十分流行,似乎农业现代化就是全盘机械化。所里的基地县也由农机部门从美国引进了成龙配套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开始了全面机械化试验。尤其是两台大幅平行移动喷灌机,连接起来就有大几百米,开动起来喷云吐雾,似二龙戏珠,十分壮丽,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景观,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为安装这两台机械,在近千亩的土地上,将原来的机井和地面动力线全部拆除,毁弃的费用不算,只新设备投资每亩就比打机井浇灌投资高几倍。总的收获没有提高,农业总成本反而大大增加了,从经济效果看是得不偿失。
另一派主张走“生物技术现代化的道路”。他们看到了全盘机械化投入很大,产出并不会高出多少,觉得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只能是大力发展农业科学研究,把生物技术搞上去,可以投资少,见效快,简称“日本模式”。
这两种模式都有不少学术界的权威在支持,都得了不少高层领导的认可。这两种意见尖锐对立,给人的印象只能非此即彼,别人只能任择其一,别无选择。
白刚的报告一开始就针锋相对地反驳了这两种模式。他认为这两种模式都远离了中国的国情,是行不通的。他反对照搬外国经验,他讲话的题目就是“借鉴国外经验,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引用了大量资料说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在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虽有所侧重,但不是截然分开的。这二者都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但显然这二者都不是解决我国农村目前贫困落后的当务之急,都不是现代化起步阶段马上解决的急迫问题。而且我们无论是国家和农民的财力物力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想解决也解决不了。
“机械化”需要大量投资,靠国家供给做不到,让社队自己解决更没条件。许多社队买种子化肥都要靠贷款,许多社员吃饱肚子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哪里有钱大量投资买机械?
“生物技术现代化”虽然比较起来投资少、见效快,但也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外,还要有大量科研技术人员。美国平均340个农民有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科学家,我国当时所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不足30万。其中一半多不仅没学过农业,而且连个高中学历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首先把生物技术科研搞上去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只能是个良好的愿望,难以实现。
出路何在?白刚认为中心问题是突破现行体制、政策的束缚,给农民自主权。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允许农民办企业。不仅允许农民办工业,而且允许农民办商业,进入流通领域,建立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经济体制。
这些话现在已毫无新奇之处,在当时却无疑是一颗炸弹,震动了所有的人。白刚的报告排在第一个,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有的交头接耳地闲聊,有的看书,不少女同志还一边小声聊天一边织毛衣。但报告观点的新颖,资料的丰富,数字的翔实,论证的有力,很快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交谈的停止了,看书的合上了书本,女同志也放下了手里的毛活,会场都全神贯注地听讲。
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屋里安安静静,鸦雀无声。这些科研人员,对领导讲话都没有鼓掌的习惯,白刚讲完后却赢得了一片掌声。
散会以后,许多人问白刚你从哪里弄来这么多资料?你对国外的情况怎么也这么清楚?不少人也为他的敢说敢讲叫好。信息处关处长找到他说:“快把你的稿子整理一下,咱印发全国,和各研究所交换。”但只过了几天,关处长又找他说:“老白,你的讲稿不能发了。”白刚说:“原本我也没想发,农工商这课题我刚开始研究,有些论点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你们不想发就算了。”
“不是我们不想发,是惹事啦!”白刚听了关处长的话好生奇怪:“惹事啦?什么事儿?”关处长说:“有人说你的报告首先是针对省委的,反省委;第二是反中科院。”他愤愤地说:“你看这家伙恶毒不恶毒?”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荒村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