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与藩镇的初次较量之梁崇义发飙(第1/3 页)
德宗上任未满一年,就诛灭了抗旨作乱的泾原留后刘文喜。行事之干脆,态度之果决,一扫代宗时期的姑息与迁就,让朝野内外为之震动!
刘文喜的死,引起淄青李正己、魏博田悦和山南东道梁崇义的高度警觉,令他们坐卧难安。
近些年,随着成德李宝臣、魏博田承嗣先后病故,年龄最大的李正己,已俨然成为北方五大刺头藩镇中的带头大哥。
他通过各种方式刺探德宗对待藩镇的态度,得出朝廷即将收拾他们的结论。由于卢龙朱滔暂时倒向朝廷,成德李宝臣刚死其位置还无人接替,他便不断挑唆梁崇义、田悦与朝廷对抗,以便他在幕后上下其手。
建中二年(781年)三月,有个叫郭昔的流放犯跑到朝廷,举报梁崇义图谋不轨。梁崇义听说后立即上表请罪,德宗为了以示信任,把郭昔痛打了一顿流放远方,并派金部员外郎李舟专程前往襄州(湖北襄阳),安抚梁崇义。
按理说,双方该有的态度都有了,李舟代表德宗讲几句场面话,梁崇义拿出诚意叩拜谢恩,此事也就到此了结!可谁知李舟之前的一段特殊经历,引起了梁崇义的极度反感。
李舟曾在泾州刘文喜叛乱时,被德宗派去传达旨令,刘文喜将他囚禁起来不予理睬,结果没多久就被部下刘海宾所杀。
李舟被囚与刘文喜被杀,本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各地藩镇却纷纷传言,说什么李舟有覆城杀将的特殊本领!
李舟究竟有没有神功谁也不清楚,但梁崇义却认为在此种敏感情境下,朝廷派李舟这个有争议的人前来传旨非常不妥当,死活不肯让李舟进城,并态度强硬的让朝廷换个人来,理由是李舟容易让军中产生负面联想,从而引发内部混乱。
这理由找的实在牵强,甚至有些无理取闹的成分。按德宗以往脾气,应当是立即予以驳斥的。
但此时恰逢魏博、淄青两镇,因朝廷拒绝让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李惟岳继任节度使一职,与朝廷闹得正不可开交,随时都有开战的可能。
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德宗只得先忍下来稳住梁崇义。不仅痛快答应把使者换成御史张着,还特地加封梁崇义为同平章事(军功宰相),赐其免死铁券,并将他的亲信副将蔺杲提升为邓州刺史(河南邓州)。
这番做法表面上看,对梁崇义已经仁至义尽。只是直接提任梁崇义的副将到邓州当刺史,似有制造矛盾的嫌疑。
回过头来分析,朝廷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在逼迫梁崇义做出选择。要么接受朝廷同平章的任命,痛痛快快回到朝廷混个闲差,我换个听话的节度使,山南东道从此重归中央;要么你就造反,我出动大军消灭了你。
反正不管怎么选,陷入两难之地的都是你,而受益的却总是我。
德宗这一策略看似挺高明,其实也很不地道,他只看重解决眼前这点危机,根本没有去做长远打算。特别是没看准李希烈的为人,直接导致梁崇义被杀后,事态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第二位使者张着抵达襄阳,梁崇义却表现的更为不安。
他想起了他的前任节度使兼恩公来瑱,当初为国家立了那么大的功劳、自身又有那么高的声望与本领,不还是因为得罪了宦官程元振,被朝廷以升职为名召回京城,随便安了个罪名满门抄斩吗!
与来公相比,他梁崇义算个什么!没背景没关系没资历,还屡次不听朝廷征召,这次又逼着德宗更换使者,一旦入朝那还不得新账老账一齐算,弄个阖族俱灭!
他越想越怕,索性把军队拉出城外列好阵势,去见一个身无寸铁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张着。
战阵前,这位力能舒铁卷钩的强悍猛将,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着张着像个孩子似得嚎啕大哭。
也许梁崇义是真的不想与朝廷作对,但形势如此他又能怎样!张着看在眼里,内心百感交集。他没敢多说一句话,只是安静的看着。谁知道痛哭流涕的梁崇义,会不会大发神经杀了他!此地不宜久留,待梁崇义情绪稍稍平稳,张着拱手告别,即刻打道回府!
返归朝廷,张着直接向德宗复命,梁崇义拒不奉旨!
被朝廷提拔为邓州刺史的蔺杲也没敢接旨,连夜骑马赶赴襄州,当面向梁崇义解释谢罪!
这下彻底把德宗激怒了,你梁崇义既然不识好歹,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于是加封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南平郡王,率军征讨梁崇义!
杨炎劝谏说:“希烈是李忠臣的养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