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张开明也笑着说:“志远,这里没有外人,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不许藏着掩掖着。”
杨志远新年后给李泽成去了一封信,在信中就谈到了自己对农村工作的一些想法,现在见向晚成真心实意地请教,就笑,说:“其实依我看要想让新营的农业经济取得突破,无外乎三点:一是让利于民;二是金融创新;三是转变政府工作的职能。”
向晚成笑,说:“你说详细点。”
杨志远说:“让利于民,其实就是要减税。”
伏涌军是财政局长,对这一块比谁都清楚,他说:“志远,我们新营可是一个农业县,没有大型的工业企业,县里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本县干部的工资、福利、政府部门的开支等等都出自于此,即便是我一天到晚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的,竭尽全力,可每年的财政收入还是入不敷出,我现在正琢磨着向人大提交增税的报告,你现在竟然提出减税,这是为何?”
杨志远说:“这些我都知道,也知道要做到减税这一点困难重重,但这是阵痛,新营要想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的征收工作一年比一年困难,这是为何,就是因为,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农民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民不是不交税,而是农民交不起,只有想方设法地逃税。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的恶性现象,农民越不交税,税赋就越来越重,政府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结果也是收上一个是一个,有时收上来的税收,还不及政府方面的投入,可又不得不这样做。其实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给农民减税,让农民交得起税,让农民自觉交税。这样做看起来是政府方面的财政收入减少了,其实不然,中国的农民是最通情达理的,一旦他们感觉到自己身上的税赋轻了,他们肯定会积极纳税,这样一来反而可以减少政府在税收方面的征收成本,节约政府部门的支出,政府的整体收入是减少了,可支出也会相应减少,说不定还会减少财政赤字,你说这是不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事情?”
伏涌军沉思了一会,点点头,说:“是有这么一种可能。”
杨志远说:“既然有这么一种可能,那么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政府的整体收入减少了,支出并没有减少,财政赤字因此加大,那就需要广大的干部职工发扬甘苦奋斗的作风,大家一起共渡难关。我们都知道放水养鱼的道理,减税就是放水,农民们一旦感受到税赋轻了,生活有了奔头,就会想方设法地发展农业生产。等上个两三年,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税赋没有增加,但由于基数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就会因此增大。”
向晚成和张开明对望了一眼,认为杨志远说的有道理,这事情是具有可操作性,可这事情真运作起来只怕没有杨志远说的这么简单。杨志远这是单纯的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不会去想政治因素。他们都知道真要是出现了杨志远说的第二种情况,想要广大的干部职工发扬甘苦奋斗、共渡难关谈何容易,搞不好,他们这一届政府得提前完成历史使命。都知道任何一项的改革都是要经历阵痛的,这个问题只怕有许多人想过,但为何至今没有一个县敢于去探索,这就是因为谁都不知道这阵痛所形成的风暴到底会有多大,他们是不是可以承受得起。
杨志远接着说:“减税还有一个优点,可以优化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减少因为征税,乡镇干部粗糙的工作作风,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第18章问政于杨(2)
杨志远虽然没有从政,但他对政治一向敏锐,向晚成和张开明的难处他心里明白得很,之所以还是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是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觉得向晚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要勇于探索,要做事情的开拓者而不是跟风者。搞经济是如此,从政更应如此,尤其像新营这样的农业县,要想在政治上有所发展,那么必须在工作上有所突破才行。毕竟从新营县委书记这个职位走上市领导岗位的,据杨志远所知这二十年来,也就洪国烽只此一例,再无他人。他是真心想助向晚成一把,因此他该说就说,至于向晚成会不会去做,那就不是他杨志远去考虑的问题了。以杨志远对向晚成的了解,他知道向晚成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人,一旦他决定去做了,那以向晚成的个性,实行起来肯定是雷厉风行、疾风急雨,新营肯定会开创一个全新的向晚成时代。
杨志远一旦说开了,就全无顾忌,索性开宗明义,送向晚成一个大礼。杨志远说:“如果减税一旦落实,那接下来就要精兵简政了,乡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