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的大墓。这样高度的巫文化早了秦安遗址和红山文化1千多年,走在始族巫文化的前列。
语言这个东西有地区性,如果说东,西两颗明珠,秦安和红山,因为语言的原因没有古汉语的记录,那么,在地处古汉语中心的卫河地区一定有史诗的记录。既然太行人显示了高度的巫文化,那么,就不难确定,太行史诗也是高度巫文化记录有巫祠的资料。
在使用古汉语的始族中有两个著名的巫祠,一个巫祠叫作高辛,一个巫祠叫作高阳。以高辛和高阳为标志,古河道开始了巫祠时代。经过了长期的氏族斗争,大汶口人退出古河道。大汶口人的始族中心在古河道消失。入主古河道并且孕育出来大商辉煌的是高辛和高阳2支巫祠氏族。
春秋以后,直至西汉史记,黄帝以后的第2帝是高阳颛顼,第3帝是高辛喾。在史记里,对颛顼和喾的记载简略。这是两个被后人忽略的名字。本文清理史诗资料,发现,第2帝和第3帝原来是两个起源于始族史诗的崇拜。可是,中华五帝中,黄帝,尧,舜被当作首领,记载详尽,描述绘声绘色。颛顼和喾只有崇拜的名分,事绩模模糊糊,也不当作首领描绘。什么原因呢?
历史上发生过从商到周的变革:商人衰落了,周人兴起了。商人祖先的史诗不再被称颂。于是,颛顼和喾被当作“前朝”,周时代的春秋人忽略了商文化,因此将喾和颛顼简略的记载进历史,只有两篇祭祀辞保留下来。
高辛喾
高辛的崇拜叫做喾。喾便是赫赫五帝的第三帝。战国时,喾被当做古首领,热烈的讲述。在关于五帝的赞语“五帝德”对喾做了极热情的评价。我们细读赞语,发现,喾不是古首领而是一位生育神。
(原文)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辛”是巫祠高拜祭的主神,这1篇赞语就是对辛的祭祀辞,从文字看不早于春秋时代。这1篇祭祀辞说了一些什么事?读者,你看懂了吗?是不是比今天宗教的“经”还难懂?辛崇拜不晚于距今8千年就开始了,如果计算到商人周人拜祭为祖先就不少于4千年,如果计算到春秋时的这篇祭祀辞那么就不少于5千年。5千年了,拜祭辛的祭祀辞拜了又拜,祭了又祭,不知道综合了多少次,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5千年了,成了今天看到的这篇辞。这是1篇古汉语辞,本书作者用今天的汉语翻译如下:)
高辛神来到人间,他告诉我们他为“生(育,人祖)”而来。
高辛神带来生的祝福。向神祈求吧,他将恩惠每一位母亲。
高辛神知远察微。他将天的教诲传给我们,他将我们的祈求带向上天。
(高辛神将派他的信使来到我们中间。)
他的信使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他的信使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
他的信使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他的信使相貌堂堂,举止修养,随时恭候,为母亲提供一流服务。
(高辛神的显形化身就是帝喾,我们塑起帝喾的塑像拜祭吧)
帝喾管理天下万物,日照月行,风吹雨沐,每年都是好收成。
史记没有整理喾的业绩,喾的业绩散见在零碎的记载中。
喾是一个古老的崇拜,从崇拜发展到巫祠,出现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因为早,因为长,经过了几百年的商时期,到了周时,周人知道有喾这件事情,但是,对喾的事情又说不太清楚。西汉史记记载了喾的赞语。赞语用高度概括,高度经典的宗教语言揭示喾的生育神身份。司马迁记录了赞语,他看得懂。本书作者看懂了。伟大的历史学家当然看得懂。司马迁对赞语作了评论,作了解释,说,“皆不虚。”是的,这是1篇用经典语言包裹的历史的真实。
史记肯定了五帝,结束了战国以来关于五帝的争论。在“五帝本纪”,史记只是对黄帝的资料做了系统的整理。对帝颛顼,帝喾只是记录了五帝德的赞语。对于尧和舜的整理依据于古书尚书。史记以后二千年间,没有新的认识,今天来讨论高辛喾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高辛是巫祠的名字,喾是高辛树立起来的崇拜。巫祠一定有自己的崇拜